2012年10月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科学发展 十年跨越
——供销合作社十年改革发展之路综述
□ 本报记者 于璐娜

  9月4日—6日,全国省级供销合作社领导干部齐聚北京,参加一个以战略管理与创新发展为主题的研讨班。研讨班上,省社主任们不拘一格,深入探讨了从社有资产监管、品牌战略、资本经营到组织创新等各种供销合作社当前面临的最新课题。这是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第一次就战略问题举办专题研讨。

  “战略问题”在这次研讨班上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副书记、理事会副主任李春生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战略问题已经成为关系供销合作社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成为摆在供销合作社面前迫切需要深入思考和系统研究的大问题。只有更加注重发展的战略研究,才能避免发生全局性、方向性的错误或者失误。

  来自决策层的这一强烈的呼声绝非夸张,供销合作社的发展曾因战略选择的失误走过弯路、有过教训,而且那段记忆并不遥远。

  上世纪90年代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曾连续8年亏损、濒临崩溃消失的边缘,是科学的战略决策使供销合作社重新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加快供销合作事业科学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供销合作社加快改革步伐,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经营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供销合作社才逐步进入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成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真正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今年1-7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日用消费品零售额在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达到了10.9%,比五年前翻了一番,这是继供销合作社自上世纪90年代在农村市场大面积萎缩之后,重新走向恢复振兴的重要标志。站在发展新起点上的供销合作社无疑将更加重视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发展。

  回首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逐步深入的改革为供销合作社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坚实的体制基础,是与时俱进的创新战略,促成了全系统上下形成共识,不断凝聚合力,实现跨越发展。

  以史为鉴,放眼未来,提升战略发展理念、拓宽创新发展视野、提高科学发展水平已成为供销合作社在不同历史时期担当历史重任的前提所在。


  四项改造:切中改革要害

  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造基层社,以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以社企分开、开放办社改造联合社,以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

  2011年初,顺应时代潮流和实践科学发展的要求,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五届二次理事会议提出了打造“全新供销合作社”的新战略目标。此时距离2002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三届三次理事会议提出对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四项改造”已经过去了近十年。

  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造基层社,以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以社企分开、开放办社改造联合社,以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很多“老供销”至今对这“四项改造”还倒背如流。

  在实行“四项改造”之前,供销合作社正处在最困难的时期。1992-1999年全系统连续8年亏损,各地都出现了一批资不抵债的社有企业,许多基层社勉强维持,有的已成空壳,名存实亡。不少地方的供销合作社包袱沉重,进退维谷。

  为了生存、发展,总社于1998年组织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形成改革的总体思路。1999年,国务院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解决供销合作社当前几个突出问题的通知》)正式出台,供销合作社的工作重点转向了扭亏增盈。2000年全系统扭亏为盈,当年系统汇总实现利润13.77亿元。2001年,情况进一步好转,汇总实现利润16.39亿元,2002年达到28.6亿元。扭亏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为“四项改造”战略的提出提供了实践层面的支撑。

  “四项改造”提出后几年的实践证明,“四项改造”不只是几项具体工作,而是带有全局性、整体性的战略措施;不只是实践的创新,而是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理论创新。“四项改造”的形成,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当时全国经济改革发展的大局及供销合作社面临的诸多问题出发,把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为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找到了具体路径。所以,“四项改造”提出之后能够很快在全系统上下取得共识,激起大家的积极性,使全系统各项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四项改造”由于切中供销合作社改革的要害,也产生了积极作用。 2002年至2006年,在“四项改造”战略的指引下,全系统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全系统发展起2万多家专业合作社,吸收500多万户社员;发展14万家综合服务社,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22%。2002年底时,基层社便结束了连续12年亏损的局面,向好的方向发展。

  ——120万名社有企业职工实现分流,骨干企业基本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大批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化和现代流通网络的龙头企业。

  ——各地联合社逐渐成为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服务平台,全系统创办各类行业协会1.4万家,初步形成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农产品行业协会为主体的协会工作架构。

  ——发展现代流通网络方面,全系统涌现出“新合作”、“中国农资”、“中国再生”品牌,商务部实施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60%以上由供销合作社的连锁经营网点承担。截至2006年底,全系统实现销售总额7489亿元,比1999年增加了2971亿元,销售总额增长了66%;汇总实现利润79.5亿元,比1999年增加了200多亿元。

  实践和事实证明,“四项改造”是供销合作社走向市场经济新时期的关键一步,迈出这一步,供销合作社打下了发展的基础,也迎来了崭新的天地。

 

  新网工程:找准改革着力点

  构建农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

  2005年,经过“四项改造”形势越来越好的供销合作社迎来了新的机遇。

  这一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围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这一主题,提出在“十一五”期间,供销合作社工作要在夯实基层基础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以下简称“新网工程”)。2006年国务院印发了《听取供销总社关于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等有关工作汇报的会议纪要》,对“新网工程”思路给予充分肯定。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要加快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以构建农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为主要内容的“新网工程”,明确了供销合作社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位置,把供销合作社作为重要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加以培育,提出了供销合作社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职能和任务,同时,又强调了供销合作社的优势和特点,其核心就是要从流通的角度来促进生产、扩大消费。总体而言,“新网工程”的提出使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方向更加明确,目标任务更加具体务实,责任和要求更加重大。

  “新网工程”实施后,很多供销合作社发现不仅找到了改革的着力点,而且还为县、乡、村三级经营服务网络的改造找到了一条低成本、高效益的建设道路。

  2006年6月,总社关于实施“新网工程”的文件一出台,安徽省社党组便应势而动,当年11月就争取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建设“新网工程”意见的通知》。据此,安徽省社随即制定了实施规划。为支持“新网工程”的开展,2007年,安徽省财政先是支持省供销合作社70万元,2008年增加到了500万元。钱虽然不多,但是,对于已经长期被政策边缘化、找不到发展“着力点”的供销合作社来说,这笔资金极大地提升了全系统的士气。2008年的500万元资金就支持了80多个项目,其中80%都分配到基层。2009年,安徽省财政安排的“新网工程”资金增加到了1000万元;2010年为1500万元。省财政支持从无到有,迅速翻番,“新网工程”建设不但成了供销合作社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成了党和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截至2011年底时,全国共有27个省区市配套设立了“新网工程”财政专项资金,各级地方政府支持“新网工程”建设资金累计近20亿元。中央财政“新网工程”专项资金还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大量社会投资投入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之中。目前,与“新网工程”相关的各类在建项目投资规模已达到1500亿元,有效拓宽了项目建设的融资渠道,为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升级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有力促进供销合作社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在“新网工程”的强力推进下,曾给人散、旧、土印象的供销合作社纷纷旧貌换新颜。2011年,全系统初步建成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经营服务网络。经营网点的迅速增加,网络覆盖面的逐步恢复,为供销合作社整体服务功能的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一个最显著的成效是,全系统农副产品购进额、市场交易额大幅增长,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市场所完成的交易额占到全社会的30%,供销合作社在政府调控农产品市场、稳定物价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不少地方供销合作社已经成为政府调控市场、开展民生工程的重要抓手。

  2009年11月,《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也是自1995年供销合作总社恢复成立,党中央国务院下发5号文件明确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方向,为供销合作社规定了性质和任务,1999年,国务院为供销合作社下发5号文件解决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历史包袱后,15年内党中央国务院第三次就供销合作社工作下发重要文件。

  实践证明,十多年来,供销合作社系统不断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经历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过程,全系统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全系统上万亿元的销售额、超百亿元的盈利,与十年前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下发了40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供销合作社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明确了任务。

 

  全新供销合作社:寻找可持续发展之路

  覆盖城乡的新网络, 实力强劲的新企业,为农服务的新组织,科学运行的新机制,特色鲜明的新文化。

  2011年5月,总社在安徽召开了全系统改革发展务虚会,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总结供销合作社近年来的改革发展历程,研讨新形势下供销合作社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经过近十年的务实拼搏,绝大部分供销合作社已经呈现出了新的面貌。此时的供销合作社,全系统一个季度的销售额相当于五年前全年的销售额,近三年增加的所有者权益相当于过去60年积累的一半;拥有各类经营服务网点达到68万个,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全系统现代流通方式正在普及,市、县范围内的配送网络初步形成,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零售业态已经取代了传统零散的销售门店,一些地方正加快发展大卖场、购物广场等适应城市消费特点的高端商业业态;社有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实现了快速扩张,整体规模和效益明显提升,特别是农资、棉花、再生资源等传统优势企业通过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进一步巩固提升了行业主导地位;项目建设全面铺开,一批投资规模大、建设标准高、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经营领域有效拓展,现代物流、金融地产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和产业扩张也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这一系列积极变化,推动全系统整体发展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供销合作社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有条件也有必要确立新的更高目标。但下一步往何处去?能否走得更远?成为供销合作社人急需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9月初的这次研讨班上,总社提出了全新供销合作社应具备的五个特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全新供销合作社的美好蓝图,那就是:

  覆盖城乡的新网络。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经营业态广泛推行,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物流配送为基础、连锁经营为手段、标准化管理为特征,集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多样化服务于一体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基本建立,网络体系布局合理化、业态多样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全国性现代流通网络基本形成。

  实力强劲的新企业。省、市级社层面基本形成集团化发展格局,供销合作社传统行业的社有企业全面完成产业转型升级,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加工制造等新兴产业稳步扩张,以集团化、多元化、国际化为特征的一批现代企业相继涌现,全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基本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架构、运营机制和资源配置体系逐步健全,社有企业的整体结构明显优化、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为农服务的新组织。基层组织体系和经营服务体系更加完善,面向城乡居民的社区综合服务覆盖广泛、内容充实、便民实用,面向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服务功能完备、技术先进,供销合作社成为承接农业科技、信息资讯、金融保险以及文化体育、医药卫生等现代服务下乡进村的重要通道,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抓手。

  科学运行的新机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合作经济特点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联合社对社有资产的监管和运营严格、高效,出资人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有企业的管理规范、精细,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和优化,基层组织的发展活力得到提升,民主管理显著加强,与农民建立起紧密的经济联系,形成利益共同体。

  特色鲜明的新文化。供销合作社的传统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为农、诚信、创业、合作”的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精神得到广泛认同,全系统形成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供销合作社标识全面推广和使用,在全社会的知名度、影响力显著提升。

  回顾全系统从收复阵地到打造全新供销合作社这极不平凡的十年振兴路,是供销合作社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十年,更是供销合作社科学发展、迸发活力的十年。然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下一个十年,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仍处于攻坚期,改革仍任重道远。只有像这十年一样,去彻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下决心破除旧有体制机制的束缚,供销合作社才能产生内生动力,激发活力与创造力,不断开创改革发展的新局面,铸就中国供销合作事业的新辉煌。

 

  见证者说

  天津市供销合作社理事会主任  裴少华:

  城市供销合作社所处的发展环境与20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乡差异进一步缩小;农村和农业比重越来越低,农民居民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趋势越来越突出。在这种形势下,城市供销合作社已经与传统意义上的供销合作社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随着这种变化,城市供销合作社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就要随之而调整,否则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如何调整?我想:一是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供销合作社应加快发展战略调整,在兼顾服务“三农”的基础上,把经营服务重心向城市转移;二是适应城乡经济产业和需求结构的调整,供销合作社应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不断拓展新型业态,充实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为城乡两个市场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三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城市供销合作社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社有企业发展和新型基层组织再造上,通过社有企业的做大做强和基层组织的创新发展,体现供销合作社的地位、职能和价值;四是适应城市经济的发展需求,供销合作社应加速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增强内生增长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

  黑龙江省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  张文明:

  战略管理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要紧跟时代步伐。当前,在经济发展方向趋向品牌转变的新的历史时期,供销合作社要更加注重品牌发展战略,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知名度高、影响范围广的知名品牌,促进供销合作事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

  作为一个“百年老店”,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品牌创塑史。“供销合作社”这五个字本身就是一个金字招牌。日前总社出台了《关于加强供销合作社品牌建设的意见》,并将品牌建设作为“八大工程”之一,这对于放大“供销合作社”这个品牌效应,提升供销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黑龙江省供销合作社从省情、社情实际出发,加强寒地黑土品牌建设,大力发展寒地黑土品牌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效。从目前看,供销合作社发展寒地黑土品牌经济重点彰显了三个意义:第一,可以更好地促进现代化农业建设;第二,可以更好地履行为农服务宗旨;第三,可以更好地增强竞争发展能力。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