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不管原来做啥的,做服装的、做餐饮的、做建材的、做进出口贸易的、做零售的……都涉足房地产了,因为房地产赚钱容易。结果,房地产市场一调控,这些涉足者鲜有能抽身潇洒离去的,一大批被套。以前有种理论:“大象企业”不可能破产,孰料拥有158年历史、6000亿美元资产的雷曼兄弟都悲惨地被击倒。有谁不会死呢?像联想那样涉足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地产、PC、新能源、化工、农业、白酒、金融等领域的航母,也极有可能被多元化经营拖得减速或者搁浅或者触礁成了泰坦尼克号。
而做房地产的,开始做物业,开始做投资,开始做百货,甚至开始做影院;做餐饮的,开始做文化产业;做电商的,开始做物流仓储;做快递的,开始做起了连锁便利店。人们都恨不能将整个产业链的利润都吞了。殊不知,获利之前需要大量投入,需要苦熬市场培育期,需要学习不同于以前的新领域知识,等等。不下水的时候看别人游泳很潇洒,一下水才知道,不是那么好玩的。
中国的企业很不屑做专,他们的关注度不够专一,做事不够专心,在自己的领域里不追求做到专家。总是东瞅瞅西望望,恨不能将能赚的钱一夜赚个够。比如,做低端汽车的奇瑞,偏偏想发展高端品牌,但他花大价钱请了梅西做代言也没人相信。因为奇瑞二字在人们的认知里已经等于低端。
在中国,多元化不是调研、计划的结果,多是见别人赚钱眼热了,或者想摆脱别人掣肘和控制产业链才自己做的。当然,多元化也有成功的,但不是谁做都能成功,不是啥时候做都能成功。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多元化做大做好的也不多,像通用电器、杜邦这样的公司凤毛麟角。
多元化是一种诱惑,也是一个陷阱,企业有可能死在多元化的路上。社会发展的趋势必然是分工越来越细,因为竞争越来越充分。别想把一条产业链上的钱都赚了,赚你最擅长的那部分就好了,剩下的留给别人。
著名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说过:“除非公司战略将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如何让各个事业单位成功,否则,无论公司战略设计得多巧妙,都会注定失败。”这是他在跟踪研究了33 家企业从1950 年到1986 年的多元化战略得出的结论。
巴菲特14岁时将一台游戏机放在理发店赚了钱,理发店老板说客人玩的时候想吃花生豆,让他再放一台花生售卖机,没想到花生豆里的玻璃渣吃得客人满嘴是血,而巴菲特差点被愤怒的客人掐死。巴菲特从此再不盲目冒险做自己不擅长的事,即使做投资,他也只投资专业化的公司。
记住:成功是抵抗诱惑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