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地处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长三角经济带。为把南通市建设成为江苏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长三角北翼的经济中心,对外贸人才的需求日渐旺盛。外贸业务涉及合同、订单、跟单、报关、报检、货代、运输、仓储、保险各个环节,需要具有相应外贸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来操作。而在我国企业数量占据90%以上的中小外贸企业,需要的是多岗位复合型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为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结构变化、满足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结合外贸操作层复合人才培养需要较长学制这一特质,江苏南通商贸高等职业学校于2000年在原三年制报关专业基础上,适时开设了五年制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同年6月,该校在原报关专业顾问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指导委员会,并通过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专题讨论、经常性企业走访等形式,行业企业专家全程参与到专业建设及教学过程中。
2011年,该校申请加入江苏省报关人才培养联盟,依托江苏报关协会,进一步拓展与江苏南京宏康、江苏宏坤等知名企业的联系,深化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在多年的专业建设过程中,除通过走访、专题讨论等形式进行社会调研外,该校还分别就专业定位、人才培养规格设计、岗位能力与工作任务分析、课程设置及体系构建、专业社会实践安排、毕业生工作状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等内容进行了专项调研,及时掌握行业动态及企业评价,矫正专业教学活动。
13年来,江苏南通商贸高等职业学校在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建设中,始终坚持以为地方、行业经济发展服务为宗旨,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主题,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创新中不断发展,走出了一条彰显五年制高职教育特色的专业建设之路。
学校简介:
江苏省南通商贸高等职业学校创办于1956年,是一所以举办五年制高职为主的专科层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目前,学校占地面积502亩,规划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学校建有物流、商贸、计算机、会计、电子等五大实训中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170万元;开设贸易、管理、外语、信息技术、应用电子等5大类,近20个五年制高职专业,在校学生7000余人,其中五年制高职在校生6600余人,教师340余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先后为社会输送了近6万名毕业生。
近年来,学校数十次受到部、省、市级表彰和奖励,先后荣获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集体、江苏省供销合作系统先进集体、江苏省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等荣誉。同时,学校还是江苏省首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首批职业教育技能教学研究基地、全国物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地;是“江苏物流职教联盟”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中国报关协会”理事会员单位、“江苏报关发展联盟”南通地区唯一成员单位,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1993年该校开设外贸专业,1996年在江苏省率先设置三年制报关专业,2000年,设立五年制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成为该校首个五年制高职专业。2005年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被评为江苏省“十五”五年制高职示范专业,2007年被列为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试验点,2008年再次被评为江苏省“十一五”五年制高职示范专业。目前该专业已连续办学13年,在校生人数为758人。
以素质能力为本位 实施一体化教学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依据岗位特点,结合本专业国家职业能力标准和职业资格制度的要求,学校积极推行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课程建设为途径,以职业资格社会认证为抓手,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引领的“能力、课程、证书、竞赛”一体化教学,实现行业企业岗位职业教育与职业院校教育的有效对接、有机融合。
为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需求,学校多年来在课程建设上通过调研、交流及专家论证,设立适应培养复合型人才课程,并不断更新课程内容。2006年,学校成立课程开发工作小组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开发团队,通过发放调查表、走访交流等方式,进行专业人才目标及培养规格设计。2007年,学校完成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培养方案草案,形成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按照外贸人才培养规律,构建了满足专业培养规格所必需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职业基础技能、岗位操作技能、综合技能训练、拓展技能训练4个模块,及对应的理论教学体系。2008年5月,由该校牵头,在行业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及教师共同参与下,合作开发了14门专业主干课程标准,并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相关分院实施,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
职业素养与能力培养是该校在人才培养中重点培养内容。学校将“专业成就价值”的企业文化理念有机渗透到专业文化建设与环境营造中,通过经常性地举办职业生涯设计、演讲会、学生辩论赛、外贸专业社团等活动,构建内涵式的专业文化环境与育人氛围,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同时,学校为实现德育教育与职业教育五年一贯制,从专业认识实习开始,将报关与国际货运职业入门课程、经济类基础课程、外贸类专业课程、岗位实践贯穿教学全过程;在技能训练上,突出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中心、以实务为中心、以操作训练为中心。在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上体现过程型、渐进性认知规律,形成“由点到面、由单项技能到岗位技能,再到综合技能”训练模式。
另外,开发外贸综合实训课程,实现实训项目整合化。外贸综合实训课程以一完整的外贸业务流程为主线,按业务环节对各岗位进行项目训练。在实训内容设计上,涵盖职业基础技能、岗位技能和综合操作技能训练3大模块。在时间安排上,综合实训中的前3个月为基本岗位学习周期,前期单一岗位轮训,后期多岗位交互训练;后2个月,由学生根据自己特点、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选择或强化某一环节或岗位训练,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通过全面综合训练,使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之前学过的知识与技能,将校内职业教育培养与预就业企业需求有机衔接。
在教学组织及模式上,学校根据专业及课程特点,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淡化教室实训和实训室实训的界限,淡化课内实训与课外实训的界限、淡化专业课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的界限,积极实施“五化”教学法,即理论课程案例化、实务课程操作化、实训项目整合化、技能训练全程化、校内校外一体化,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训练手段与方法上,推行全真流程、全真内容、高仿真环境的“三真”训练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潜能,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在职业技能竞赛上,与国家技能大赛对接,构筑系部职业技能竞赛体系与选拔制度,将职业岗位技能标准、职业技能竞赛方案融入专业教学中,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实现学校教育环境与企业工作环境“零距离”对接,培养企业急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三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积极落实职业资格认证实施。学校通过将职业资格培训课程融入日常教学及考核中,使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接轨,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将社会评价与校内考核相结合,规定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相关技能证书,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中级)等级证书、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证书PETS2以上,以及一项职业资格证书,对取得多项职业资格证书学生给予学分奖励。近3年,该校学生参加全国报关员考试,通过率为28%以上,全国平均通过率仅为10%左右,国际商务单证考试达96%以上。
四是针对毕业实习管理,学校根据相应制度要求,从实习计划、实习组织到毕业实习管理、考核及评价,实行全过程控制;通过实地检查指导、师生定期联系、学生定期汇报、阶段性总结、学生实习记载等方式,全面掌握学生实习情况;校企合作共同制定顶岗实习方案,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与考核,将企业评价、学校过程评价、毕业论文答辩及学生自我评价结合起来,使对学生的评价考核更为客观。对毕业实践实行全过程管理与控制,为学生毕业后无适应期地与社会对接提供了保证。
学生通过校内职业技能有效训练,增强了学生专业岗位适应能力,经过1年校外社会实践、锻炼,大多数学生都能独挡一面,获得用人单位广泛好评,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成为用人单位的业务骨干和中层管理人员。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学生就业率达到97%,其中专业对口率达到82%以上。
创新培养模式 促进专业内涵建设
南通商贸学校根据外贸人才培养需要岗位实践性强,职业技能侧重于心智性训练,具有反复性;专业岗位训练内容多为人际型;企业岗位可吸纳培训人数有限,岗位群体性规模化训练难度较大;岗位工作成果多为隐性的连续性、循环性的工作任务而非显性的物化劳动成果;企业岗位保密度较高,学生企业短期实践难度大,环境适应期较长,岗位短期替代性较差等特点,探索构建了“3.5+0.5+1”的五年一贯衔接式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未来企业需要,学校将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岗位面向设计为“1+2+X”,“1”即为将贯穿于外贸业务各环节的国际商务单证作为基础岗位;“2”即为报关、国际货运代理等专门岗位;“X”即为报检、跟单、国际商务文秘、外销等拓展岗位。
同时,学校为充分发挥五年制高职学制较长的优势,将五年学制按照“3.5+0.5+1”进行总体设计,在校内进行3.5年基础课程与专业项目课程学习与训练后,实行以业务流程为主线的0.5年的综合实践,再在校外企业顶岗实践1年,体现对学生整体设计、一站式培养特征。
此外,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推行实施3层衔接和3段衔接,即通过基础课程案例化、实务课程操作化、实训项目整合化,强化理论课程、实务课程、实训项目3层衔接,满足校内培训与实习企业岗位需要间的平稳过渡;通过加强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管理,注重校内教育培训阶段、校外实习阶段及毕业后企业工作阶段3段衔接,实现学校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无缝对接。
加强实践教学 深化校企合作
经过改造与建设,目前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拥有报关报检联合申报大厅、国际商务单证、国际货运代理、海关商品归类、国贸实务、外贸综合实训、电子商务等10个校内专业实训实验室。各实训室按照职业岗位或职业技能训练要求设置,其中报关报检联合申报大厅实训室采用场景化设计,为学生提供高仿真的实训环境。借助软件实训平台,将企业实时资料转化为实训内容,提升实训质量。
本专业除专业实训室外,还拥有30个多媒体教室及多个语音室等公共实验室,可联网数字化教学及专业实践教学。本专业教学设备总资产达423万元。
在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注重校外实习基地开发与建设。几年来,经过不断努力,在校外与江苏中外运南通分公司、江苏宏康、上海久洋国际货运代理公司、南通港务局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南通全顺报关行、南通奥吉国际物流公司等25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同制定实训方案、学生轮岗培训、师徒结对、定期考核等方式,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同时为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实现产学研的结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学校通过充分发挥专业资源优势,依托地方政府,与南通市商务局合作共建南通市商务人才培训基地,以更好、更大范围服务地方经济。同时,该校在校企业合作项目开发方面,与南京顺普贸易实业公司合作进行外贸综合实训软件开发,在业务流程设计、实训内容安排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并在众多院校推广使用。
江苏南通商贸高等职业学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建设已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特色,教育教学质量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岗位适应能力强,涌现出一大批学生创业典型。江苏奥吉国际物流公司作为南通第二大货运企业,进入企业的该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毕业生有11人;江苏瑞捷国际货代公司中毕业生有9人。目前,在该校的毕业生中,有多数已经成为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得到了所在公司领导的认可。
为进一步推进专业建设,培养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报关人才,学校将继续立足南通、面向长三角和经济发达地区,密切与国内知名大企业的联系,拓展和提升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的范围和层次,以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社会。
同时,积极探索外贸企业实体的设立及运作,探索产学研结合新途径,促进学生实践教学的全面性、真实性、有效性和可考核性,保证校内培训与预就业单位岗位需要的有效对接以及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此外,加强与合作企业的联系,变革教师企业实践方式,由现在的寒暑假实践,逐步改变为半年以上的连续性挂职锻炼;发挥专业教学团队作用,通过结对互学、专题研讨、专业讲座、进修培训、课题研究等方式,全面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