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傍晚,摄制组来到山西代县,旧广武的明长城遗址意外地吸引了田导和摄影师们的关注。因为长城不仅是现代中国的建筑象征,它在古代的作用,既是将北方游牧地区与中原农耕地区分隔开来以防前者对后者劫掠的屏障,也是双方进行有序的互利边贸的口岸。
8月9日下午,摄制组来到雁门关——“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吃过了下午5点才开始的最晚的一次午饭,直拍到日落西山,才踏着余晖收工。
雁门关在山西代县西北的雁门山,北宋时曾为中原政权最重要的边关之一,杨家将的故事、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使得这一关口为人熟知。此后的时代,雁门关再也没有作为边关,只是曾在明代做过九边重镇辅助防御的内长城关口。在此外的历史岁月中,雁门关扼控纵贯山西南北的主要通道,一直都是商民货物络绎往来的重要通行关口,是清代晋商赴蒙、俄贸易的必经之路,自然它也是茶叶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通行隘口。
北上的茶货,在晋中各商家的老号、总号重新装车后继续北上,绕过太原城,经过忻州、淳县入代州,过雁门关,进入山西境内,那是除太行山区外另一艰苦难行的路段。这里山峰林立,属恒山支脉,雁门关为其最高山口处,“两山对峙,其形如门”。关内外道路多为石板铺就,宽约七八尺,便于通行载重大车。至今关内关外遗存的关道石板路上,遍是当年深深的车辙印。
雁门关东门内关道遗址的边上,摆放着几辆旧的大车,它与关道遗址整块山石上长长深凹的车辙印一起,让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据载,当年的大车车长近一丈,全用榆木、栗木制作,一律榫卯结构,车轮径高一米有余,轮轴之间用铁箍,车上还装有磨杆,下坡时减轻拉车牲口的压力。这样的车,坚固耐用,载重量大,可达1000多公斤,对于繁忙的茶路商道运输来说,大为助益。
乾隆年间,茶路商道日渐兴盛,雁门关内外运输繁忙,车马填隘。由于道路不够宽畅,南来北往的大车会车时不能二车并行通过,因而经常发生冲突。为解决道窄而导致的通行矛盾,乾隆三十六年(1771),当时的郡守在关门外另辟通道一途,令南来北往的车辆各由东西两面的道路分别通行出入雁门关,并出榜立碑晓谕行人:“雁门关北路□靠山崖,往来车辆不能并行,屡起争端,为商民之累。本州相度形势,于东路另开车道。凡南来车辆于东路行走,北来车辆于西路经由,不得故违干咎。”这通分道碑,是中国现存可见最早的道路交通法令,至今仍然完好地立在雁门关西门地利门外的关帝庙前的门廊上,是茶叶之路兴盛的历史见证之一。
现今雁门关东门天险门内镇边祠前存有六通捐资修缮雁门关道路的碑刻:宣统元年(1909)《留芳百代》碑、《修雁门关道路碑记》,宣统二年季秋月的一通残碑,以及《太谷县布施碑》、《张家口布施碑》、《丰镇布施碑》。碑上镌刻了来自太谷县、广武镇、山阴县、丰镇、归化、河口镇、西包头镇、万全县、张家口、多伦等地共2700多家捐资修缮雁门关道路的商家名号,其中有张家口15家茶叶商号商行,多伦的茶叶商号大德成、大美玉、长玉川、三玉川、兴隆茂等,归化城的茶馆业商社聚仙社,丰镇从事茶叶转运的10几家商号等等。这些碑刻,是茶叶之路的另一大历史记忆与见证。
过雁门关后,茶路商道在山阴县分为东西两路:向西出杀虎口,达归化城;向东过大同、阳高、天镇,至张家口,往多伦淖尔、库伦,达恰克图。两路商道又各自书写了茶叶之路的辉煌与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