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初刚结束的中国·牡丹江第五届黑木耳节暨世界发展中国家食用菌产业论坛上,国际食用菌学会授予黑龙江牡丹江市“世界黑木耳之都”荣誉称号。截至目前,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乡(镇)级食用菌生产基地已达到45个,百万袋生产专业村318个,标准化普及率达到90%以上,带动农民5.86万户。牡丹江市现已经成为全国食用菌行业增长速度最快、农民增收效果最突出的地区之一。
虽然牡丹江的食用菌生长条件优越,但当地仍以一家一户生产为主,产品也以“大路货”居多,这样的境况使得牡丹江的这个食用菌“老大”曾一度在市场中并没多少发言权。为此,2003年牡丹江市供销合作社率先在省内成立了市级食用菌协会,形成以县市为基础,涉农部门、科研单位、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专业大户和农民经纪人参加的组织网络体系,共同推动牡丹江市食用菌产业发展。除市级食用菌协会外,东宁、林口、海林等6个县(市)供销合作社也相继成立了县级食用菌协会,目前全市建立乡镇级食用菌协会达57个,创办食用菌专业合作社17个,共发展吸纳农民经纪人2250人。
今年,牡丹江市食用菌协会荣获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这份荣誉是对协会近10年来不懈努力、推动牡丹江市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的最高肯定与褒奖。
实施标准化生产
开展典型示范
为全面提升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牡丹江市食用菌协会提出,要加快建设食用菌标准化栽培,实施“科技强菌”。协会与技术监督部门配合,推行标准化生产规程,制定了黑木耳、滑子蘑、猴头菇、双孢菇等六大品种的标准化生产规程,并印制成手册免费发放给农民,举办各种形式的食用菌专家报告会、现场会、技术培训班、专题讲座600多场次,累计培训农民6万多人次。2011年,牡丹江全市食用菌无公害基地乡(镇)已发展到45个,无公害基地村发展到340个。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全市食用菌产品质量大幅提高,经济效益显著。
标准化基地建成后,牡丹江市食用菌协会又在试验推广先进科技上做文章,依托市、县两级食用菌协会,大面积推广了黑木耳小孔栽培和秋耳栽培技术,开展了黑木耳越冬、双孢菇无草化栽培、金针菇引种等新技术试验并获得成功。同时,协会还培育出了20多个食用菌优质高产新菌种,试验推广了小孔栽培、替代料栽培、室内催芽、网架晾晒、废弃料循环综合利用等最新的生产技术。目前,全市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到90%以上,小孔黑木耳栽培、秋耳栽培规模已分别占黑木耳栽培总量的35%和5%,价格比普通黑木耳提高近一倍,使得小孔黑木耳栽培、秋耳的单位经济效益得到大幅提升。
2006年3月,中国食用菌协会在全国发起“小蘑菇新农村行动计划”,旨在引导菇农朝着无公害、标准化和绿色有机农业生产的方向种植生产。活动开展以来,牡丹江市食用菌协会积极响应,在东宁、林口、海林等县(市)区纷纷建立了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实现了点上突破、面上辐射,有力促进了食用菌生产基地的迅速发育和壮大。特别这两年,协会围绕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了废旧菌料、菌袋生产加工木质煤、机制木炭等经济适用技术,共建设各类相关企业21户,建立废弃菌袋回收点60处,废弃菌袋回收利用率达到90%以上,使食用菌产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同步提升。
发展会展经济
坚持龙头带动
牡丹江市在发展食用菌产业量质并举的同时,积极开拓市场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自2004年首届中国·牡丹江(东宁 )黑木耳节暨无公害黑木耳技术研讨会拉开帷幕开始,已举办五届的中国·牡丹江黑木耳节经历了由县级展会到国家级展会的嬗变,已成为了闻名全国的展会 。展会不仅对外展示了食用菌协会带领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成果,也进一步扩大了牡丹江市食用菌产业的影响。
9月1日-3日,中国·牡丹江第五届黑木耳节暨世界发展中国家食用菌产业论坛在牡丹江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本次黑木耳节以全面实施“打绿色牌、走特色路”为发展战略,以突出“绿色、营养、健康、未来”为主题,以“展示成果、搭建平台、促进交流、推动合作”为宗旨,全面展示了牡丹江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与前四届相比,本届黑木耳节层次高、规模大、辐射面广,全方位展示食用菌产业的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新产品。本届黑木耳节上,国际食用菌学会还授予牡丹江市“世界黑木耳之都”的荣誉称号,这也是国际食用菌学会首次颁发的荣誉称号。作为牡丹江市获得的第一个国际级城市品牌,标志着市食用菌产业,特别是黑木耳产业登上了一个新台阶。“世界黑木耳之都”也是对食用菌产业的肯定和认同。
此届木耳节上,来自陕西、河北、广东、浙江等地的国内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采购商与牡丹江市10家食用菌相关企业签订了产品加工和购销合同,共有300余家企业签订了价值10亿元的食用菌和特色农产品合同。通过黑木耳节提供的展示“窗口”、搭建的交易“平台”,厂商之间、厂商与农户之间建立起了长期、稳定的商贸合作关系和产品供销渠道。
东宁县县长、牡丹江市供销合作社原主任孙吉舜表示,举办黑木耳节产销对接会,目的就是为黑木耳主产地、生产加工企业和采购商搭建了一个近距离、全方位、高效率的服务平台。产销对接有助于生产者进一步了解市场,及时调整生产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有助于销售商增强对商品的选择性,及时反馈市场消费信息,推动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供应,扩大市场销售份额;产销对接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有助于东宁,也有助于整个牡丹江地区的黑木耳产品快速进入全国商品流通终端销售网络,进一步提升牡丹江食用菌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011年,牡丹江市食用菌协会积极协调,顺利引入总投资10亿元的江苏雨润集团黑木耳进出口产业集群项目落户东宁。雨润集团与东宁县达成协议,合作建设黑木耳山产品进出口产业集群项目。该项目总投资额10亿元,集生产基地、精深加工、物流批发、生态观光、科研开发及菌用资料生产销售于一体,产品主要销往俄、日、韩等国。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形成产值超百亿元。除了吸引域外龙头企业,牡丹江市食用菌协会还注重发展本地龙头企业。总投资2亿元的黑龙江北味菌业科技公司食用菌即食食品项目一期工程竣工,年加工猴头菇等系列食用菌产品2万吨,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猴头菇深加工企业。牡丹江龙飞商贸公司、绥芬河维多宝等公司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产品不仅进入了沃尔玛、乐购等多家国际连锁超市,而且还打入了俄罗斯这个国际市场。
牡丹江市食用菌协会坚持走“买东北、卖全国”的发展战略,借助资源和产地优势,东宁县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占地6万平方米的中国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市场交易量达到12万吨(干品),交易额突破了60亿元,不仅把牡丹江大部分黑木耳销售出去,而且还把来自本省以及吉林、内蒙古、辽宁、湖北等地的黑木耳销往全国各地,成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产业龙头和集散中心。多年来,牡丹江利用中国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两个国家级口岸以及丰富的森林资源,使食用菌产业蜚声海内外。在俄罗斯建立的20多个百吨以上的批发大市场,生产的食用菌不仅出口俄罗斯,还通过保鲜处理,远销欧美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