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东平农村合作银行紧紧围绕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立足东平湖丰富的水产养殖资源和技术优势,按照基地化、规模化的发展思路,加大信贷扶持力度,引导当地农民从传统渔业向生态渔业、特色渔业发展,转型“转”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天地。
截至目前,该行已发放信贷资金5000余万元,扶持特色水产养殖面积达3.8万亩,仅此一项就促进水产养殖增收1.8亿元,惠及养殖户2500多户。
从“涸泽而渔”
到“放水养鱼”
“以前一到喂鱼的时侯,到处都能看到投饵的渔民,可是现在有了这些新型鱼塘,湖上就看不到什么人喂鱼了。”东平县新湖镇范洼村的养鱼户孙士华介绍说。
从“涸泽而渔”到“放水养鱼”,水上渔民的变化源于水下鱼类的调整。
曾经,东平湖由于无限量的养殖和投放鱼饵,湖水水质一度恶化。为了让东平湖湖水变清,2010年东平县水产局对东平湖实行了分类管理,对养殖区、捕捞区、禁养区、湿地区、种质资源保护区进行了合理规划和品种调整,先后取缔了9000多个网箱,对湖区周围一些破旧鱼塘进行了升级改造,引导渔民建设标准化新型鱼塘,实现上岸养鱼。
“用新型鱼塘养鱼不仅能大大改善鱼类的品质,而且可以实现生态化、规模化发展,可是建一个标准化鱼塘需要20万元以上,前期投入多,养殖户的资金压力非常大。”孙士华介绍说。
除了自己的积蓄和上级部门投资,孙士华还从当地农合行贷了10万元,改建了三个标准化鱼塘。由于新型鱼塘加大对可净化水的浮游生物的养殖,养鱼不需再投饵,投饵养殖就变成了野生放养。养出来的鱼不仅品质好,而且成本低,效益非常可观。
“现在每个鱼塘每年纯利在4万块钱以上,效益非常好,正是因为有了农合行的资金支持,我们的养殖规模才能越来越大,养殖户的日子才越过越好。明年我准备再从农合行贷点款,引进新品种,扩大养殖规模,实现规模化发展。”孙士华说。
目前,东平农合行已发放信贷资金3800万元,扶持环湖渔民整理改造标准化鱼塘2万多亩,让近千名渔民上岸养鱼。这不仅改善了东平湖水质环境,而且带动了渔业产业升级,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从“传统养殖”
到“特色渔业”
“我的观赏鱼养殖基地能有现在的规模,都是东平农合行的功劳,要是没有他们的资金支持,我不会走到今天!”东平县龙盛观赏鱼养殖公司经理宋启荣感慨地说。
宋启荣在水族行业已经打拼了十几年,对观赏鱼的养殖效益、市场前景了然于胸。从最初从事传统渔业的生产销售到涉足观赏鱼养殖经营,宋启荣看中的就是观赏鱼养殖巨大的利润空间和广阔的市场前景。2006年,宋启荣被省淡水所专家引荐到东平县老湖镇,精明果敢的他一下子被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吸引,果断决定在老湖镇建设观赏鱼养殖基地,实现渔业转型。
“想法固然好,可是资金又成了一大问题,我粗略算了算,光是种苗、饲料等前期投入就得30多万元!”转型初期的资金难题成为宋启荣最大的发展障碍。
就在宋启荣一筹莫展的时侯,东平农合行的工作人员主动找上门来,在对宋启荣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了解后,主动对他进行了信用等级评定,发放了信贷资金10万元,转型资金难题迎刃而解。
“有了农合行的支持,再加上自筹的20多万元,观赏鱼养殖基地很快投产运营了。我们引进的锦鲤、锦鲫等20多个品种适宜于北方生产,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高于常规品种的3-4倍,第一年就净赚了20多万元。转型这条路真是走对了!”宋启荣十分庆幸自己的选择。
在东平农合行的一路扶持下,宋启荣的养殖基地规模越来越大,从最初的100亩水面到现在的600亩,养殖的观赏鱼已发展到锦鲫、锦鲤、龙睛等三大类别1000多个品种。“前不久,我们又在东平农合行的协调帮助下,成立了观赏鱼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已有25名成员。下一步我们打算通过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益,扩大养殖规模,推动观赏鱼养殖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宋启荣高兴地介绍说。
据了解,在东平农合行的资金扶持下,东平当地已发展起观赏鱼3000多亩,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观赏鱼养殖逐渐成为当地渔民增收致富的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