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9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寿光蔬菜:从规模化经营转向园区化经营

□ 付玉婷

  非农企业大手笔农业生产高端化

  1000多平方米的玻璃大棚,犹如一颗巨大的钻石在秋日阳光中闪闪发光。朝近处走去,翡翠绿成列映入眼帘,两米多高的西红柿植株被一条条细绳牵引着舒展上扬。

  这里是寿光市大西环现代农业示范区8号厅,也是国内首家引进荷兰技术的高端蔬菜种植厅。自今年3月定植,不到半年时间,玻璃棚内已是盎然生机。

  “一株西红柿能长到20米,产量高达80斤,更重要是品质非常好,至少是绿色双A标准。”园区负责人王涛兴冲冲地介绍,这里的灌溉用水能直接饮用,比例施肥器能根据植物生长不同周期对营养元素的需求直接将肥料溶入水中打送到根系,自动化控制技术减少人为频繁操作可能带来的监管难题。

  这个高端的种植大棚是由寿光市蔬菜产业集团投资800万元建成的,是寿光近两年来借龙头企业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缩影。像产业集团这样原属于工业领域的企业又转涉农业领域的模式,不仅带来了资金,还带来了高新技术和销售平台的提升。

  自2009年开始,寿光农业从单纯追求规模化生产转为园区化经营模式。不少非农企业看好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全市前一百强企业中有16家参与农业生产经营,落实高端农业项目205个。今年6月,寿光顺利通过考核评估,成为潍坊第二家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寿光市农业局局长杨维田认为,正是通过构建园区化生产的产业发展模式,才促成了产品的高端化、优质化,才奠定了寿光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基础。

  企业是食品安全责任主体

  “寿光已不鼓励百姓自建棚。”杨维田局长表示,自建棚的弊端即使通过统一培训、统一章程等手段也无法根除。“对于散户来说,抓质量安全、抓标准化太费劲,而且因为面太大点太多,总让人不放心。往往极个别情况的出现,就能对一个地区农产品质量状况的公众感知造成恶劣影响。”

  不鼓励自建棚,做强园区化农业经营模式,是寿光的选择。

  杨维田局长介绍说,通过在龙头企业和农户间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来减少危险因素。

  “农民将土地流转出去,交给更专业的企业运作。这些企业惯于建立生产、加工、储藏、销售全过程的标准体系,采用质量保证的方式提升市场竞争力,使得农产品质量管理更加主动。”这是一种有效的市场调节手段,将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行政干预转化为更广泛的经济主体的参与。

  而农户不仅每年每亩获得不低于1500元的收入,还能进入企业从事农业生产。园区70%的员工为原先的农户,月工资不低于2300元。

  “对农产品的管理从生产到最终消费是个有机、连续的过程,强调全程管控,而全程管控不仅意味着对各个环节加以管理,还意味着尽可能杜绝责任主体隐于幕后。”扶持和引导视质量为生命的龙头企业建设现代农业园区,降低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难度。

  40万个蔬菜大棚有“身份证”

  目前,寿光全市90%以上的园区蔬菜以品牌形式进入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高端市场,与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的405家连锁超市签订了产销合作协议。英国乐购、法国家乐福等大型超市与园区合作设立了配送站,初步构建起高端消费市场直供网络体系。谈起这一直供网络,除了加强各节点的质量安全管理,杨维田强调还要解决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对称问题。

  杨维田举了个例子来说明信息对称的重要性:寿光的菜,一亩地种植一茬,50公斤氮肥足矣。到了植物生长关键环节,寿光多采用进口叶面肥、有机肥促进植物活性。有段时间,市场上流传寿光菜用肥过多的谣言,经调查发现,这是有人使用进口化肥价格计算国产化肥用量。

  杨维田坦言:“我们考虑用信息手段增强透明度,直接在网上登记;农业投入品登记备案,一回家就能查,让公众监督。要让消费者知道,寿光用药用的是好药,土壤也在持续翻耕改良,并通过合适渠道建立追溯体系,防止外地的菜进来冒牌。”

  目前,寿光14万户蔬菜种植户、40万个蔬菜大棚有了身份证,基本做到生产有记录、产品可追溯;15个镇街区检测室和5000多个农药、2000多个肥料产品通过农业投入品准入备案系统纳入监管范围,实现了智能监管。(摘编自《大众日报》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