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9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粮价上涨折射肥料变局

□ 本报记者 吴 江

  钾肥境外开发结硕果

  据悉,8月29日,多位专家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开发加拿大300万吨/年氯化钾项目(中川国际钾矿项目)进行了论证。这一项目也是2010年胡锦涛主席访问加拿大期间签署的14个两国合作项目之一。

  钾肥(氯化钾)作为一种重要肥料,对中国的粮食增产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目前我国钾盐资源严重不足,2010年国土资源部确定钾盐为我国紧缺的8种大宗矿产之一。我国近几年有一批境外开发企业“走出去”,到不同的资源区域开发投资。在国家积极推进“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中农矿产资源勘探有限公司、云南中寮矿业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四川开元集团、中国水电矿业(老挝)钾盐有限公司四家企业先后进入老挝进行钾盐投资项目的运作和开发,形成中国在海外钾盐资源投资的一股主要力量。

  与此同时,中国不断加快开拓老挝钾盐资源的步伐,企业生产规模已初露轮廓。2009年1月21日,中农矿产公司与老挝计划投资部、能源矿产部签署了开采权为30年的在老挝甘蒙省农波县和他曲县进行钾盐开采和加工的合同,投资2.5亿元建设一期年产10万吨氯化钾项目,已于2011年底投产。2008年,四川开元集团也在老挝甘蒙矿区取得194.8平方千米的探矿权。目前项目已进入尾声,首期建设规划为年产50万吨氯化钾项目将于今年年底投产,并成为首家“走出去”的民营企业代表,率先结出钾肥硕果。

  以色列化学工业集团中国代表处化肥事业部总监何明认为,从国际肥料工业协会(IFA)的统计以及国内实际生产、周边国家生产量来说,未来几年钾肥供需会产生一种新的不平衡。随着新的生产量不断增加,对全球供需现状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他认为,未来钾肥或许会变成一个买方市场,这一点需要钾肥供应商相应改变一些市场策略。

  肥料出口应从全球考虑

  在导致粮食上涨的因素中,极端天气引起各方面的关注。最近以来,受美国56年一遇的最严重旱灾影响,全球玉米价格上涨了23%,小麦价格上涨了19%,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相继发出了“全球可能发生粮食危机”的警示。与此同时,有数据显示,众多依靠进口粮食的国家,开始考虑粮食的自给自足,使国际化肥贸易受到这些国家的关注。

  业内认为,中国的化肥贸易能否真正做到保护国内资源值得商榷。中国在国际肥料市场中已经无法独善其身,更应当从全球市场权衡和考虑平抑市场的措施。

  一些企业认为,从国内市场看,氮肥、磷肥已经全面供大于求,全面过剩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从全球市场看,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市场标杆,窗口期的设置不仅不能平抑国内价格,同时也将带动国际价格上涨,从这一点来说,国内肥市也是国际价格上涨的“牺牲品”。此外,窗口期的设置使国际采购商可以随“窗”而动要挟价格,并不能从根本上限制国内价格。目前,国内产能都是经过审批后上马的项目,肥料被限制出口甚至会增加企业成本,间接导致国内肥料市场运行成本的升高。

  烟台华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军涛认为,关税只能平抑国内肥料价格。但是关税窗口期设置产生的效果如何还是要参照国际市场价格。业内人士认为,今年氮肥价格比较高,国际尿素价格从高到低的走势是市场大环境,关税窗口期的设置并没有平抑国内氮肥价格,国内尿素价格上涨依然来势凶猛。

  粮价异动折射肥料走势

  当前,粮食价格的异动引起了肥料企业的关注。乌拉尔钾肥公司中国首席代表司元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农产品、粮食价格上涨,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受传导作用影响,如果没有投机存在,确实能拉动肥料的强劲需求。他认为,2008年肥料价格大幅上涨是由于投机因素的存在。但目前的粮价上涨确实是一种真实反映。当然,粮价上涨在化肥流通中还没有快速体现,这需要一个过程,但是没有投机的存在一定会有所调整,需求是积极而正面的。

  然而,这种需求利好与国内需求乏力形成反差。2012年中国化肥行业形势严峻,无论是原料、产能、市场行情都发生较大变化,需求收缩、产能爆发性释放导致市场供需矛盾加剧,极端天气频发导致施肥模式发生变化。出口面临困境,关税贸易政策适时调整呼声渐高。化肥生产企业、钾肥贸易商、供应商普遍认为,中国未来市场将更多地受到行业政策影响,关注价格走势不如关注政策走向。而企业之间乃至行业之间的交流不可或缺。

  为此,2012年9月18日,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农资传媒将在青岛举办“2012年中国化肥市场研讨会暨中国钾肥产业形势分析会”,聚焦当前行业形势和市场走势,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分析研讨,围绕如何打造肥料自身引擎,针对需求提速、关税窗口期调整以及建立市场新秩序等话题进行研讨。也许,同行业乃至企业之间的默契,才是维护市场发展的动力。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