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潘大学本科毕业后来到某家电企业任职产品经理,但入职的兴奋没有维持两个月就被另一个词“困惑”所代替了。
产品经理在企业中的地位绝没有他所想的那么高,只有固定工资,没有提成,整体收入只有销售人员的五分之一,而加班更是家常便饭。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枯燥而乏味,每天的工作是在行业数据与市场反馈报表中进行分析与摘录,最后形成结论与报告。
此外,产品经理的是在公司挨骂最多的。小潘这个产品经理还不可避免地要去和生产、计划、财务、销售几个部门去沟通,但这个部门的大佬根本不买他们这些新人的账。小潘和同事们已经很努力了,辛辛苦苦推上市场的产品,不但没有良好的反映,而且遭到了市场上的经销商的一片投诉“他们对产品没感觉”。
综上所述,产品经理在很多企业里的从业状态是很不如人意的,他们资历浅、收入低、市场经验少,属于一个位置很尴尬的行业人群。究其根源,主要是企业对产品经理的定位没有做好,正因为定位没有做好,在产品经理的人才结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工作权限上没有进行合理配置。
中国市场地大物博,行政区划间的文化差别明显,信息收集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准确程度,很多行业数据与报告只能覆盖到大中城市的部分业态,对于中国不断增加的地方零售业态和广大的二三级市场基本无法进行有效的数据收集与监控,这就造成了信息不对称性。产品经理担负的责任变得更加重要,对消费者、经销商、渠道、产品的感知与把握能力变得及其关键。
就此而言,盲目借鉴外资企业的产品经理定位模式是很有危害的。就目前现状而言,在中国大多数企业中更应该将产品经理定位成产品项目经理、产品品牌经理更合适些,在地位要更重要些,层级更高些,最好直接向企业的总经理汇报与负责。再也不能按流水线数据员来设置这一岗位了。
要想真正发挥产品经理的主导作用,应先从产品经理人的选择上谈起。产品经理人定义为项目经理后,产品经理是产品的设计者、建造者、运营者,更是产品的第一个用户。
产品经理要在企业中能做到顺畅的沟通需要一个核心条件——就是个人的影响力。但个人的影响力不是一天就可以练成的,他需要这个人在企业中从业时间较长,对各部门熟悉,在企业中获得过荣誉,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这样的人在销售人员中比例是最高的。
市场的整体把握能力也很关键,对消费者反应的感知,对经销商政策与销售方法的了解,对渠道的运作规律的了解,都是产品经理应该具备的必要能力。
还有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对市场与产品的感觉。对于这点素质,很多人认为这好像很玄,而且有些不切实际,但事实上它确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我们可以看到乔布斯的产品感觉对苹果公司的重要性,从专业图文处理电脑到手机再到现在风靡天下的IPAD,无不透着乔布斯对市场准确把握的诡异智慧。这种神来之笔的感觉对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来说是天生的,后天的培养很难,企业要找到这样的人只有通过长期观察和工作业绩和工作方式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来寻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