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杨志东 通讯员吴亚西) 8月29日,通州区食用菌产业园正式成立。参加第18届国际食用菌大会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界人士参加了成立仪式并亲眼目睹了通州食用菌产业的风采。历时三天,被誉为“蘑菇界奥运会”的第18届国际食用菌大会是8月27日在北京开幕的,这也是国际食用菌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
据介绍,此次大会观摩的通州食用菌产业发展核心区位于永乐店镇,总占地面积1500亩,新建了食用菌菌种育繁场、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示范场、中国食用菌品种展示园、中国食用菌设施生产模式展示园、北京林菌生产模式展示园和食用菌文化馆,主要展示中国式食用菌菌种生产模式、中国食用菌主要品种和配套栽培模式。
记者了解到,借势第18届国际食用菌大会,两年来,通州先后引进资金3.6亿元,相继实施了10余个食用菌产业发展项目,推动通州区食用菌生产量实现跨越式增长。
据初步统计,通州区林地食用菌生产面积从2010年的5000亩增加到目前的1万亩,棚室食用菌生产面积从2010年的500亩提高到目前的2000亩,工厂化食用菌生产车间从2010年的4万平方米增加到6.8万平方米。共引进和示范推广了白灵菇、金针菇、双孢菇等十几个食用菌品种,通州区年产各类食用菌6万吨以上,产值7亿元。
目前,通州区食用菌产业已初具规模,成为京郊食用菌主产区之一,北京市场60%以上份额的食用菌来自通州。
同时,食用菌高效经济直接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通州区有1500多名农民在食用菌生产企业就业,年均收入2.5万元左右,3500多户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户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
据了解,通州将借助举办第18届国际食用菌大会东风,结合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定位,科学规划,引导产业集聚发展,逐步形成以永乐店镇孔兴路、漷县镇觅西路、漷大路以及西集镇通香路沿线为基础的食用菌产业带,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一是政策扶持,确保产业稳定发展。实施菌棒补贴,鼓励农民转产;产业扶持,对已有一定带动能力的食用菌合作社、食用菌种植基地,采取政府定量补贴的方式,在菌种菌棒、技术培训方面予以扶持。二是培育龙头,全力打造区域品牌。扩大企业规模,采取“企业+农户”的产业模式,带动个体农户食用菌生产,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龙头企业扩规模、上水平;做好品种鉴定,加强食用菌生产管理,严把技术关,使产品品质符合国际标准,加大产品出口,树立产品形象,打造区域品牌。三是鼓励创新,增强产业活力。支持引进创新型人才,鼓励用人单位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通州将在相关实际问题上提供政策支持;鼓励各食用菌生产单位开展优新品种研发、引进及技术推广,并为新品种研发提供小额资助,设立创新人才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