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需双线并行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廊坊办事处副主任 张玉华
8月25日在池州九华举办的“2012农村金融银行家圆桌论坛”是一次交流的盛会,各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高管领导与专家济济一堂,就农村金融改革、支持小微企业、银行企业文化与品牌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与交流。思想的火花在此激烈碰撞,身为参会代表的我收获颇多。
会上,专家们站在理论的层面上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和改革方向提出了指导意见,参会代表们则通过各自行社的发展实践提供了丰富经验和教训。在此理论和实践相互对照、学习:专家们获得了来自农村金融机构的第一手资料,加深对当前农村金融实际发展状况的了解;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代表们得到了理论学习的机会,对今后的发展也有了更多思考方向。
诸位专家和代表的发言中,留给我最深刻印象的是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联社的总审计师姜志国的发言。他首先肯定了农村金融体制第二轮改革的成绩和方向,同时从实际出发,对接下来的深化改革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他认为目前农信社在普惠金融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履行了被赋予的责任,但同时应该获得相应的激励服务,以便更好地服务“三农”。政府、监管机构与被监管机构之间应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虽然视角不同,但是三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农村金融更好的发展。
这次论坛为农村金融机构的高管领导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状况各异,所以各地农信社的发展并不平衡。除了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之外,论坛上优秀行社的代表们总结出的先进经验也是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料,可以供其他行社参考推广。
因此,此次论坛是相当成功的,希望以后继续开展这类交流活动,更加贴近实际,让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分享更多经验。
成就巨大 任务艰巨
安徽铜陵铜都农村合作银行副行长 夏德本
近日,有幸在中华合作时报社主办的“2012农村金融银行家圆桌论坛”上聆听了多位业内专家关于农村合作金融改革问题的探讨,很受启发。作为一名农村合作金融工作实践多年、见证了农村信用社兴衰成败的“农金人”,我对农村信用社改革深有感触。
农村信用社成立60多年来,管理体制几经变革,从成立初期的资金合作互助组织到逐步入“官办”道路,再到以“三性”为特色的合作金融,最后走向股份制,其间走过了一段曲折而漫长的道路。自2003年国务院作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决策以来,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取得了巨大进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解放和发展了农村信用社生产力。将农村信用社交由省级政府管理,成立省级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使多年来管理职责不清的农信社系统找到了“娘家”;推行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改革,使农村合作金融法人治理结构逐步走上科学化、法制化轨道;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省级联社的强力推进下,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统一规范的服务平台相继建立,科技支撑日益强化,经营规模、资产质量、经营效益一年一个新台阶,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能力显著提升。可以说,改革让农村信用社旧貌换新颜,没有改革,就没有农村信用社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今天。
时至今日,农村合作金融又走到了一个数字路口,省级联社向何处去,农村合作金融是走合作制还是商业化经营,是集中管理还是“百花争艳”,理论界各种观点、各种模式选择激烈碰撞。这也正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晓山在此次论坛上所探讨的问题之一:“省联社到底怎么做?省联社的作用以及将来的出路,都值得我们深思。”
在经济主体多元化、市场经济普遍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农村合作金融走股份制改革、商业化经营道路是必然选择。当然,在改革过程中,基于历史原因和当前中国国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还要承担向“三农”提供普惠制金融服务的重任,因此,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创新源于知晓
哈尔滨银行农村金融部副总经理 李墨
很荣幸能作为唯一一家国内城商行代表参加“2012农村金融银行家圆桌论坛”,并有机会与众多农村金融领域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农村金融业务的创新与发展,享受了一场思想盛宴、智慧交锋,收获颇丰。
作为一家黑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新兴股份制银行,哈尔滨银行从2004年就开始探索农村金融业务,经过8年的发展探索,哈尔滨银行农村金融业务范围已经覆盖黑龙江大部分地区,并成功推广到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服务客户近130万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参加此次论坛,有幸聆听了众位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和独到点评,使我对创新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并结合自身特色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事业蓬勃发展。
创新源于知晓“如何借鉴经验”。因此,我行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并与本土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本土化加国际化”的小额信贷模式,成功打造“乾道嘉”系列品牌,在小额信贷领域形成了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源于知晓“如何贴近市场”。我行在每进入一个市场之前,一定要深入开展区域的市场调研,全面了解市场特点,针对各市场特点,适时打造符合当地农村金融服务对象、行业特点、需求差异的金融产品。
创新源于知晓“如何细分客户”。区域客户群体的同质性不能掩盖单一客户的差异性,只有真正做到客户细分,做好客户细分,才能选择到最优客户。我行创新提出“做永久客户 办终身银行”的全新农村金融服务理念,并将继续坚持细化客户服务群体,实行差别化服务,积极开发符合农村经济特点和农户消费习惯的金融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融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银行与客户的共同成长,提高客户对银行的依存度。
创新源于知晓“如何落实服务”。我行努力打造“注重细节、善待客户”的服务理念,并与广大农民建立了长期稳固的金融合作关系,以此实现了我行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此次论坛是一场载满收获的论坛,是一场引领方向的论坛,十分期待下一场思想盛宴和交锋。
抛出心中观点 见证思想交锋
新疆巩留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任 孙宗荣
“农村金融机构应该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它是一个经济主体。为了赚取相当的利益,有时候它选择大客户、优质客户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它放出去的贷款是要收回来的。小客户也是一个市场,做了有收益农金机构也会做。做小客户需要机制、产品以及业务技术的创新……”在这次“2012农村金融银行家圆桌论坛”上,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何广文的观点与我们在农信一线的工作人员产生了共鸣。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总审计师姜志国的发言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启发良多。他对农信社体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得非常到位,提出的观点以及建议也是符合当前农信社实际的。他深邃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国性农村金融论坛会议,这次论坛让我在农信社改革的认识上更上了一个层面。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杜晓山老师对农信社改制问题综述,分析了一些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的张承惠所长在《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应注意解决三个问题》中,阐述了农村金融服务的三大改变,均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希望中华合作时报社今后可以继续开展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农信社分享好的经验,并促进处于转型期的农村金融机构提升竞争力。
交流经验 共同发展
吉林省桦甸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副主任 关家余
“2012农村金融银行家圆桌论坛”汇集了农村金融领域的杰出的专家、学者和同行,从多个角度论述了当前农信社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思路和方向,使我受益良多。
例如,论坛上有关农信社改革与发展问题的探讨。
同时,快速发展的农商行代表和同行给出了许多不良贷款清收方式方法,恰好为我们桦甸联社的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经验,开拓了发展思路。
在本次论坛上,有关合作制与股份制的争论,让我一度陷入沉思。
农信社的改革在全国范围已进行了许多年,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解决了许多阻碍农信社发展的桎梏,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改革经验,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一贯性政策支持和成功进行改制、革新的农信社所取得的成果来看,农信社改革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但讨论过程中,部分学者提到了西方和日本的合作制样板模式。其实,在很多农村地区,开展和深化合作制是不具备现实条件的。以我们桦甸为例。在桦甸,一方面,农业经济作物主要以玉米为主,高附加值农产品极少,特色产品的生产高度依赖野生条件,难以实施人工控制,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另一方面,本地农户固守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习惯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对农村金融事务接触极少,且信用观念非常淡薄,合作制的金融机构在本地已不复存在。所以,若重拾合作制的产权改革势必会引起现有组织和管理体系更加混乱,而且,也不符合因地制宜、因社制宜的改革方针。
当然,在一天的论坛中,还有很多值得深入回味和探讨之处。在此,就不逐一列举了。总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需要这样的交流和切磋,也需要这样的观点碰撞和争锋。
开阔眼界 指明方向
安徽池州九华农村商业银行董事会秘书 韩文意
很荣幸参加了“2012农村金融银行家圆桌论坛”。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由这么多业内专家齐聚一堂、一同探讨农村金融发展趋向的会议,受益匪浅。
这次会议,对我的启发很大。中国小额信贷之父杜晓山老师对农信社改制问题的综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的张承惠所长提出的《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应注意解决三个问题》、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的徐祥临主任讲的《如何改革才能破解农村金融难题》……各位专家老师的演讲非常精彩,不但使我开阔了眼界,并为我们农村金融机构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然而,感受最深刻的是中国建设银行山东省分行企业文化部总经理靳晓海老师讲的《浅说企业文化与品牌建设》。靳老师的演讲通俗易懂,对我们的工作很有帮助,其中企业文化部分很有借鉴学习的意义。
不仅如此,靳老师对我们九华农商行Logo的分析,也非常形象、生动。在此之后,我们打算运用靳老师的分析,进一步延伸我们对Logo的介绍。
这次论坛是一次难得的与农村金融领域的领导、专家零距离交流的机会。希望中华合作时报社今后可以继续开展这样的活动,以此共同见证农村金融的发展进程。
农信社改制势在必行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监事长 吕华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的核心力量,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现阶段,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进入了发展与风险并存、机遇与挑战并行的关键时期,要想持续、稳健的发展,农村信用社改制势在必行。这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晓山在“2012农村金融银行家圆桌论坛”上演讲的《农信社改制问题综述》的主要议题。
“农信社改制的实质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农信社基层社改制为农商行的形式,我认为还有待商榷,多种形式并存也许更适合农信社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是省联社的功能定位与未来出路,都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 杜晓山老师的观点很贴近现今农信社的改革方向。
此外,杜晓山老师从“农信社改制的方向和目标、农信社合作制的组织形式要不要存在、是否一定要改成农商行以及省联社的改革问题”方面对于农信社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我们而言,十分有借鉴意义。
我个人认为,改制是农村信用社立足于市场经济竞争中的必然选择。然而,长久以来,农信社依靠自身网点优势和政策优势独占农村市场,由于缺乏竞争,各种问题也相当突出——相关金融产品不完善、配套设施不健全、服务环境和质量不高等,都是众多问题中的突出方面。因此,只有通过改制来完善和修正相关问题,才能在农村金融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并得到长久发展。
此次论坛的举办,正值农信社处于改制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过各位专家的“思想风暴”,将对我们日后的工作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希望此类活动以后可以多举办。
改革才是硬道理
河南省濮阳县银融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部理事长 刘双磊
我有幸参加了由中华合作时报社主办的“2012农村金融银行家圆桌论坛”。作为一名来自基层农金机构的代表,在此次论坛上收获良多。
参会期间,学习到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晓山、中央党校教授徐祥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张承惠以及中国农业大学金融系主任何广文等老师的理论观点,不仅使我在思想上有了更新的认识,而且对于继续探索改革、提升发展信心具有很大的鼓励意义。
改革开放是祖国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欣逢这一好时代,共享到其所带来的发展成果。如今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是农村金融服务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来助推“三农”更好地发展。而我们濮阳县银融种植专业合作社用资金互助模式打造的“农民自己的银行”正是对支持“三农”发展的积极响应,我们的资金规模从发起设立初期的120多万元扩张至目前的900多万元、社员700余人,均来自于农民朋友的拥护与支持。
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生活。我们农民实践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迫切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法律保护,我们也坚信改革一定会使农村农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