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都会前往江西宜春采购葡萄的广西客商胡齐琳,如今遇到了尴尬。葡萄价格一跌再跌,正是入手的好时机;但互联网、手机短信、微博中流传的“葡萄致癌”的说法,却让他对葡萄的市场销售失去了信心。
最近,江西不少县市的葡萄种植户,都在看着地里的葡萄流泪,在7月份葡萄集中上市的时候,当地突然开始出现一则谣传,说是吃了那里的葡萄会得癌症,这让江西出产的葡萄立刻被消费者敬而远之,葡萄的价格也直线跳水,下跌了一半,最低5毛钱一斤都没人要。好好的葡萄,只能被农户无奈地拿去喂猪了。
聂桥镇梓纺村,是江西省德安县远近闻名的葡萄生产基地,葡萄注册品牌远销南昌、武汉和广州等地。全村10个村小组1329亩的耕地上,有1200亩都种上了葡萄,村民的主要收入都来自葡萄种植。正常年份的年产量有2万吨,年销售量达到500万元。而今年,这里的葡萄出现了量价齐跌的行情。
德安县聂桥镇葡萄专业技术协会会长、梓坊村委会主任代和冬说:“我们葡萄亩产3500到4000斤,今年大概都是2000斤的样子,价格从7月份以来,往年都在3块多以上,今年就是一块多一点,最低卖到5毛钱到8毛钱,老百姓都坐在葡萄园里流眼泪啊。”
梓纺村的一片片葡萄园里呈现出一派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奇怪的是,这里却丝毫不见种植户采摘的身影。不少熟透的葡萄散落地面,有的种植户将卖不出去的葡萄酿酒密封起来自用,还有的种植户,甚至将采摘回来的葡萄直接提到自家猪圈里喂猪。代和冬道出了葡萄种植户的心声,葡萄卖不出去,拉出去还不够运费,还不如在家里喂猪呢。
江西、广西是中国的葡萄重要出产地,江西年产葡萄12万吨,广西年产葡萄20万吨,远销广东、湖南、湖北、安徽等周边省份。“葡萄致癌”谣言对无数的葡萄种植户造成了较大伤害。尽管当地农业部门派专家出来辟谣称该葡萄经检测全部合格,但一时间“吃葡萄致癌”的谣言四起,很多人误以为吃葡萄会得癌症而拒买。消费者的恐慌心理,最终导致葡萄种植户蒙受巨大经济损失。据报道,仅江西宜春袁州区就有3000亩葡萄滞销,直接经济损失近2000万元。
此次“葡萄致癌”的谣言对我国其他区域葡萄的销售有什么影响呢?记者采访了湖南省攸县谭家垅葡萄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长谭新建告诉记者,江西的葡萄谣言没有对今年合作社葡萄的销售起到什么不良影响。从今年7月初开始,合作社开始销售生产的早熟和中熟的葡萄,目前基本上已经销售完毕,还有些晚熟的品种等待采摘。合作社有葡萄种植基地700亩左右,亩产葡萄2000斤。与江西等地葡萄价格5毛一斤都没人要的悲惨境地截然相反,攸县谭家垅葡萄专业合作社今年葡萄的零售价格每斤都在8元以上,批发价格每斤也在4—5元左右。“辛辛苦苦大半年,一夜死在谣言前。”尽管今年的销售情况还算不错,但对于不断伤农的谣言,谭新建仍然表示“很担忧”。“去年各地西瓜销售的惨状仍历历在目,因为传言说西瓜打了膨大剂,有的还说打红药水,导致各地的西瓜都烂在地里,瓜农损失严重。每年的种植方法所差无几,但去年西瓜的价格真是一跌再跌啊。还好今年葡萄致癌的谣言只发生在江西,不然全国的葡萄估计都得遭殃。这谣言传得太快啊,最终受害的还是辛辛苦苦的农民。如果今年葡萄致癌的谣言发生在我们这儿,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如何应对、如何最快地化解危机。”谭新建无奈地说。
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拥有众多人口的农村产业化、农民持续增收等问题,是中国政府高度关心的问题。然而,农民仍然缺少渠道和能力,难以通过行业协会、科技协会等方式向社会传递农产品科学生产、销售信息。此外,已经突破5亿的中国网民群体,大部分集中在中心城市及乡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中,能够利用网络传递自己声音的依然在少数。与此同时,“谣言起农民伤”背后,也让我们看到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相对滞后和由此造成的“食品不安全幻象”。
专家指出,谣言不再起、农民不再伤的关键在于,作为生产者的农民,要有渠道通过正规、权威的行业协会、行业组织传递资讯,有权力和机会监督具体农产品生产销售信息;政府层面应加快建设一个强有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铲除造谣的土壤;网络媒体和广大网民,应加强自律,让谣言止于口。
时报时评
将“谣言伤农”遏制在源头
□ 任智超
从2006年广东的“注射红药水”西瓜,2007年海南的“吃香蕉致癌”到2008年四川的“柑橘生蛆”,再到今年浙江的“杨梅喷洒膨大剂”和江西的“葡萄致癌”,近年来,因农产品存在食用安全隐患的谣言频繁地伤害着辛勤耕作的农民。一年里付出的辛勤汗水却抵不过网络上只需一分钟就能发布到各地的谣言,这些谣言不仅仅给农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还为消费者带来了心理阴影,更为政府部门平添了不必要的工作量,造成了人力与物力的浪费。此外,谣言还将重挫农民生产种植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到了下一年的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为全国的农业生产和整个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谣言伤农”事件频繁地发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出现已刻不容缓。然而,除了在事件爆发后有关部门需建立快速反应的机制和成熟的公共危机应对手段外,更需要从源头上来遏制问题的发生。从这些事件来看,不论是“打针西瓜”,还是“杨梅喷洒膨大剂”,抑或是“葡萄致癌”,伤农的谣言之所以能使人信服并转化为或防范或盲从的实际行动,追根溯源,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的缺失使消费者无法鉴别信息的真假,消费者如同惊弓之鸟一样深受食品安全问题的刺激和影响。因此,“谣言伤农”问题的解决应从源头入手。
亟需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充分反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农民将全部精力放在了种植与管理上,鲜有精力和能力去处理有关农产品信息的整理与发布,这就需要有关权威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一个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实时地反映出各地农产品监测的结果,及时公布出现的问题,为消费者建立起一个可以信赖的公共服务平台,使农产品安全的信息公开化、透明化。
亟需加强法律层面的约束力。“谣言伤农”事件在为农民带来经济损失的同时,也扰乱了公共秩序。《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明确指出,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须根据情节轻重,予以拘留和罚款。所以,应根据有关法律进一步加强法律层面的约束力,对有心制造谣言来谋取利益或扰乱社会秩序的散布者进行法律追究和制裁,有效遏制不良势头的发展。
亟需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管。近年来,随着微博等信息传播载体的发展,我国已步入信息高速传递的时代。然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虚假信息的危害程度也逐步加深。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网络信息发布的监管,对于无从考证的信息应给予及时的屏蔽与制止,防止虚假信息以讹传讹为社会带来恐慌与危害。
为了助推现代农业的发展,我们要健全和完善农业生产的经营与服务体系,通过建立起权威农产品安全信息平台,加强法律的约束与保护,从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有效保障农业生产过程中各方的利益,使农民专心生产、市民安心生活、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