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植根田野强服务 编织新网促发展
——江西新余市渝水区供销合作社探索改革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陆璐

  图为:渝水区罗坊阳光花生米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正在分拣花生,准备包装上市。

  这两天,江西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阳光花生米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正忙得不可开交,社员们忙着收花生、分拣筛选、装箱上市。据了解,渝水区罗坊镇一直以来就是周边地区的商贸集散中心,也是赣西地区农产品集散中心,近几年来又发展成赣西最大的花生米集散地,吸引了峡江、樟树、高安、宜春、吉安等县市客商前来交易。

  为了更好地扶持当地花生种植户和经营户,进一步做强做大罗坊花生米这一品牌,搞活流通,渝水区供销合作社因势利导,按照自愿、民主、平等、开放、互利的原则先后组建了罗坊阳光、金秋、昌盛、兴农、腾飞等7个花生米专业合作社,并在此基础上又组建了罗坊花生米流通行业协会,为合作社提供技术培训、信息交流和业务指导。7家合作社中的罗坊阳光花生米专业合作社已成为了当地合作社的典范,目前拥有入社社员351户,年收购、加工花生米800万公斤,销售额达5000多万元,产品远销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湖南等地,带动9000多户农户走上致富路,已被列为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千社千品”富农工程专业合作社和示范社。渝水区供销合作社的工作深得当地农民的称赞。

  2012年,渝水区供销合作社荣获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此外,该社还连续7年被江西省供销合作社授予“全省十佳县级供销合作社”称号,2007年—2011年连续5年荣获新余市和渝水区两级“文明单位”称号。这些荣誉的获得,与渝水区供销合作社近几年来创新发展的思路,大刀阔斧的改革,紧贴“三农”的服务密不可分。全社上下齐心协力、抢抓机遇、艰苦创业,走出了一条“稳定、发展、壮大”之路,全系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升,供销合作社事业实现了新腾飞。

  力推合作社发展  强化服务“三农”能力

  2008年,渝水区供销合作社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后,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路子,坚持将服务“三农”作为办社的宗旨。区社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充分发挥当地的基础优势、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和行业优势,扬优成势,促进了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

  区社利用渝水区作为全国商品粮、优质棉、瘦肉型猪及新余蜜桔生产基地的优势,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制定的农业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坚持主导产业发展到哪里,专业合作社就建到哪里的原则,先后发展了水北潭江等4个棉花专业合作社及南安庆丰有机水稻、界水联盟有机蔬菜、同欣新余蜜桔、云英综合养殖等专业合作社,在引领农民科学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规模化扩张、集约化经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主导产业外,渝水区社还积极挖掘该区特种种养殖等特色产业的生产典型,先后建立了森凤土鸡、春豪特种野猪、马洪洪赫野鸭养殖、下村庆祥黑花生种植等专业合作社。通过示范带动,这些专业合作社由小到大,初步凸现出地域特色,有力地推动了全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经济的发展。

  此外,渝水区社积极调整并优化社有资本布局,依托该社控股的新余市同欣农产品有限公司先后发展了食用菌、大蒜、生姜、果业等4个专业合作社;依托该社参股的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余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余市方盛油脂有限公司,大力发展高产油茶专业合作社,以渝水区民星油茶专业合作社为中心,建立了1000亩的高产油茶基地,并带动了水北、北岗、罗坊等周边乡镇5000亩高产油茶基地的建设,拉动了渝水区高产油茶建设的序幕。截至目前,渝水区供销合作社已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31家,基本上涵盖了该区农业的主导、特色、优势产业,还组建了5个行业协会和渝水区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共发展入社入会农民886户,带动农户18128户,助农增收14686万元。区社积极引导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依法规范、分类推进、典型推动、注重实效”的原则,完善运行机制,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行为,增强内部活力和发展后劲,全面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功能和市场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了该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成为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紧抓“新网工程”建设   提升经营管理模式

  多年来,渝水区供销合作社狠抓“新网工程”建设,使之迅速成为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的新阵地,构筑供销合作社再次腾飞的新平台。区社大力建立健全农副产品流通服务网络,依托控股、参股的新余市同欣农产品有限公司和新余市方盛油脂有限公司,开展农副产品收购经营及加工,拓展农产品流通渠道,有效缓解了农产品的卖难问题,帮助农民增收;并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和渝水区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并对农民开展了一系列的专业培训,有力促进了全区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发展。区社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全区建立了161家日用消费品农家店,辐射到全区所有乡镇和80%的行政村,并对所有连锁经营网点实行“五统一”,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经营环境。同时,还在全区建立了农资农家店216家,辐射到全区各乡镇、村委,覆盖率达100%,壮大农资连锁经营服务网络,确保农民得到实惠。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中,渝水区社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循环发展,以下属的区再生资源公司为龙头,在城区、乡镇、村三级设立了112个废旧物资收购点,建立了3个废旧物资交易市场,兴办了4个废旧物资加工企业,基本形成了废旧物资回收、加工、利用的产业链,推进了农村经济循环发展。

  渝水区供销合作社现有新余市同欣农产品有限公司、新余市万和贸易有限公司、新余市新合作农资有限公司、渝水区再生资源公司四大龙头企业分别承担着“新网工程”四大网络建设的重任,辐射带动能力强劲,体现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的职能。2011年,四大龙头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50708万元,实现利润512万元。区社对这四大龙头企业也不遗余力地进行重点扶持,支持他们不断发展壮大,几年来共为它们筹措发展资金1000余万元。

  同时,渝水区供销合作社坚持从健全制度、搞活机制入手,狠抓干部职工的思想作风建设,实现了以制度管人、管事、管物,各项工作进一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区社充分利用社有资产优势,通过拆旧建新、弃劣存优等方式,大力改革资产经营管理模式,由原先的资产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大大提高了区社资产的利用效益,为区社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保障。

  一方面,区社大力整合基层资产,成立中心社,全区社系统由原先的15个基层社整合成5个中心社,大幅减少了聘用人数,强化了基层社资产的管理;另一方面是建章立制,规范资产管理。经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区社对现有资产进行了整合,组建了资产管理公司,并对资产实行“四统一”、“三挂钩”、“两分开”,通过这一改革,区社资产经营效益实现了逐年提高10%以上的目标。

  在系统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渝水区社也始终不忘关注干部职工的冷暖,倾力构建了一个和谐稳定的供销合作社系统。几年来,除400余名有能力的下岗职工自谋职业外,区社利用各种途经,帮助近千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为全系统所有退休职工办理了增资手续,并进行了生存状况调查,确保离退休人员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区社每年还拿出大批资金为全系统困难职工发放慰问金和各种补助,系统上下形成了团结、奋进、争先、和谐的喜人局面,为渝水区供销合作社不断向前迈进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