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亿元种子企业将获新执照
本报讯 由农业部审定的中国首批经营规模上亿元的种子企业即将对外公开,预计这些企业将在9月获颁新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
本次进入农业部专家组最后审查的亿元种子企业共有48家,主要生产经营的是杂交玉米、杂交水稻品种。去年8月农业部推出新版《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大幅提高了种子经营门槛,按照新的政策要求,实行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注册资本由原来的3000万元提高至1亿元,企业固定资产也要求不少于5000万元。
新的种子经营政策颁布之后,国内一批小型种子企业纷纷落马,全国持证种子企业由8700家锐减至6900多家,其中实行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有91家。截至8月24日,专家组对企业的审查已经全部结束。下一步经由农业部审定,将正式对外公布首批亿元种子经营企业名单,这些企业随后也将获得新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在农业部公布首批亿元种子企业之后,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税务总局等方面将推出包括建立现代种业发展基金、种子生产保险、减免种子企业所得税和种子企业改制重组契税等一系列种业政策,重点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成 晓)
统计局:提高收购价促早稻增产增收
本报讯 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称,今年全国早稻总产量达3329万吨,比上年增产54万吨,增长1.6%,总产量恢复到了2009年水平(2009年早稻总产量为3327万吨)。
在近年我国早稻种植效益不高、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播种面积难扩大的情况下,今年早稻播种面积和单产实现了双升。
统计局指出,国家大幅度提高早稻最低收购价格,促进了早稻播种面积稳中有增。报告数据显示,今年早稻的最低收购价格为2.4元/公斤,每公斤提高了0.36元,幅度达到17.6%,对稳定早稻播种面积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主产省(区)中,湖北单产提高4.4%,广西提高4.0%,安徽提高3.8%,江西提高1.5%。(京 华)
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输入型通胀不可不防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 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对中国等亚洲经济体会带来多大影响?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由于亚洲最主要粮食作物——大米的价格仍保持稳定,亚洲的通胀水平不会很快上升,预计各国接下来还可能继续降息。但从中长期来看,输入型通胀的风险也不可不防。
过去两个月谷物、油籽等农产品价格走高,推动全球粮食价格7月份猛涨。不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都认为,尚无迹象表明全球会重演四年前的大范围粮食危机。到目前为止,粮食市场还没有出现类似几年前的大规模出口限制和抢购风潮等极端行为,后者恰恰是加剧前一轮粮食危机的重要推手。另外,当前油价也比几年前接近150美元的高位要低不少。但即便如此,粮价上涨也已引起了各国高度关注。
总体来看,各界仍认为,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迄今的上涨,尚未明显增大通胀压力。中金的经济学家在最新的宏观周报中指出,短期内,通胀不会成为美联储出台更宽松货币政策的障碍。7月份美国的整体CPI降至2010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朱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