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8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让持续增产从关爱土壤开始
——写在粮食“九连增”之后
□ 本报评论员 赵光辉

  今年我国夏粮又获丰收,总产量超过1997年的历史最好水平,实现“九连增”。随着我国粮食增收纪录不断被刷新,人们心中也存在一个终极猜想——我们的粮食增产到底能持续到何时?如何来保证实现这种持续的增长?

  这个猜想一方面来自人们对土地质量的担忧。近年来,农田掠夺经营以及化肥等长期大量使用,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环境恶化。在此现状下,要实现“十连增”、“十一连增”,人们有理由担心农田的生产力还能跟得上吗?这个猜想还来自人们对粮食安全的需要。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在粮食“九连增”鼓舞人心之后,自然也对今后的增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个更高的要求就是将我国的粮食增产巩固在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农业文明上。我们知道,从化肥被发明制造出来以来的上百年间,为作物增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在解决吃饭问题上可谓居功至伟。但我们不可能将未来粮食增产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化肥、农药、农业技术上,因为它们是末,而土地才是本。

  目前世界上大致有两类作物种植的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休耕模式。由于美国人少地多,不需要让土地竭尽全力,因此在很多地方,美国人采取轮流休耕的方式,来保证土壤肥力。另一种是以以色列、日本为代表的精耕模式。由于土地资源的珍稀,他们发展出高度科技化的种植方式。

  那么我们将选择哪种模式呢?显然人多地少的家底、弱势地位的农业都不可能让我们全盘照搬他们的路,我们必须选择一条立足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那就是在保证18亿亩生死底线的同时,把土地质量保持好,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文明。而这就要求我们对大地母亲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感情。两千多年前晋文公在逃亡途中接到农民赠送的土坷垃时,用的是倒身下拜的姿势。今天我们在面对肩负着未来“十连增”、“十一连增”重任的土地时,也要用充沛的感情、理智的精神、科学的方法,继续保持它极限的增长。其中,将有机植物营养与无机植物营养相结合是基于中国国情的有益途径;一大批低耗、环保、养地增产、生态友好新型肥料也将会在新文明的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