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末的一场暴雨席卷了山东省禹城市,该市7个乡镇的农田出现了内涝,农业生产遭受着严重的损害。然而,禹城市伦镇城子坡村的农民却通过一张移动卡便及时地将农业生产专家请到了“身边”,有效解决了农田内涝的问题,从而减少了损失。村民王少海感慨地说,“这张小小的移动卡串起了从田间地头到农户手中的信息流,使中科院的专家可以及时了解农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此外,在平常的生产中,专家也可以通过农民手中农业信息手机所采集的数据,帮助农民分析土地墒情、病虫害防治等,并通过发送短信的方式指导生产。”
据了解,在山东禹城,这种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传感网络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等先进科技所开展的“智慧农业”,从种植、管理、销售整个产业链展开农业信息化服务,有效地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禹城市机械耕作成本平均降低40%,节省燃油50%,农田灌溉用水量平均减少20%,节肥2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10%,节省农药30%—50%。
当前,不仅仅是在山东,“智慧农业”正在全国各地以及各个涉农产业里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农业部、供销合作总社、中科院等部门分别发挥各自在农业技术指导、农村基层网络建设以及科学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优势,将信息科技与国家土壤、水利、种植科技等数据库进行结合,把各种涉农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建立起集农业科技及市场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发布平台于一体的农村信息化服务网络,并通过该网络的延伸和建设来助推现代农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让生产变简单
不管烈日酷暑还是狂风暴雨,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然而,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与推广,农业生产不再像以往那样艰辛劳苦。通过农业无线信息技术以及农业传感网络技术的应用,现代化的农业种植与管理方式让农业生产变得简单,农民只需动动手机、点点鼠标就可以在家中完成生产管理并种出优质的农产品。
在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陈剑星的家中,记者见识到了农业信息手机的神奇。陈剑星的家中共有5个生产杏鲍菇的大棚,与大棚传统种植管理不同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他并不需要亲自进入大棚查看杏鲍菇的生长环境,他通过手机就可以看到大棚中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等数据。陈剑星向记者介绍说,“我不用下菇房就可以通过手机控制菇房中的各种生产条件,还能把数据上传到市农业局的食用菌数据库,和平均数据比对后进行调整。此外,一旦杏鲍菇的某个生产数值超出正常值,我们还能马上收到提示短信,这让生产管理变得很方便。”
同时,在福州市三华农业园内,农业传感网系统也让这里的生产变得很轻松。通过在大棚中安装传感器,将大棚中的 (上接A1版) 温度、湿度等各种指标传递给附近的机房中,机房将收集的信息与后台标准数据信息进行比对智能分析。而大棚管理者在机房内轻点鼠标就能实时了解大棚内的情况。当土壤温湿度低于后台设定值时,说明蔬果“口渴”了,这时信息会自动反馈到地头的自动喷淋设备,开始喷淋。近年来,各地通过对无线信息技术以及农业传感网络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帮助农民实现科学监测、科学种植、抗灾减灾,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促进了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供销通”激活农村流通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除了方便农业生产外,还进一步解决了农产品以及农资商品的销售难题,通过对农产品等销售信息的收集与发布使农民与涉农企业及时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畅通了销售渠道。
自2007年起,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就充分发挥在农村流通领域主力军的作用,通过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合作,将总社在农村基层组织网点以及流通领域的组织与资源优势发挥出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技术开展实施“供销通”项目。据了解,该项目基于中国移动的信息技术平台、无线传输网络以及“供销通”信息机和手机等移动终端,为农民和涉农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以解决农村信息收集难、发布难、交换难的问题。通过电子信箱、网络界面以及短信、语音等无线接入方式,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农产品信息采集、存储、检索、监测、发布等信息流服务,并开展订货管理、库存管理、配送管理和电子商务等服务。通过对市场信息的分析来制定销售的策略,促进了涉农产品的销售。
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供销通”已在各地得到了推广,并有效激活了农村的商贸流通。目前,湖南、四川、安徽、福建等地通过“供销通”项目的建设,逐步搭建起全国一流的农资和农副产品网上交易平台,并通过“供销通”手机服务平台的搭建,使没有网络地区的农民可以通过手机和移动的无线网络及时了解涉农产品供求及价格信息、惠农富民政策资讯等。同时,还通过“供销通”网络平台发布农资、农产品、日用品供求信息及求职信息,与涉农产品网上交易市场联动,最终通过手机实现在线交易。
“供销通”的实施与开展使农产品市场信息化收集、分析与发布变得方便快捷,也使涉农产品交易变得简单和智能,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帮助农民实现了致富。
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近年来,随着“智慧农业”的发展,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感网络技术、无线信息技术等的应用使农业生产与管理变得简单而智能,涉农产品的销售也变得通畅。目前,RFID和二维码等技术在农产品、农资领域的应用,也进一步完善了农产品流通的产业链条,实现了涉农产品的可追溯。同时,这些技术还进一步应用在冷链运输监控、智能化粮食储存管理等。目前,新一代的宽带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传感技术等使“智慧农业”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
据了解,为了实现对农资商品流通的监管,全国供销合作社总社与中科院还联手构建了农资经营服务物联网络。通过运用智能信息处理、射频识别(RFID)及海量数据云存储与融合共享等技术,对农资流通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管,将农资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在生产者、流通者、消费者之间确立同一识别标准和加密认证体系,以确保信息的对称、安全和实时更新,以解决我国农资质量安全、农资物流成本过高、农资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此外,中国电信还依托3G网络,结合RFID物联网技术,通过为奶户配置翼机通手机,奶站部署刷机POS,同时集中建设奶业信息化平台,实现奶站日常的生鲜乳收购、生鲜乳销售、饲料销售、奶资结算和综合信息互动服务等功能,充分满足了政府、乳企、奶站以及奶户的信息化应用需求。
RFID、二维码技术以及3G网络技术的应用提升了整个产业链条的科技水平,使整个农业生产、管理、流通实现智能化,使“智慧农业”成为了整个现代农业发展引领者。
(宗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