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8月1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探索拓宽农业农村发展之路
——陈锡文谈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

  日前,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发表理论文章,谈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他在文中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了农村发展进步,而且取得了丰硕的“三农”理论成果,积累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宝贵经验,初步形成了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基本建立起符合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制度框架,进一步探索和拓宽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农村发展道路。

  陈锡文表示,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处在一个比较好的历史时期,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提高,平均每年增长超过351亿斤;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平均每年增长544元。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较好,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形势好,使得很多过去在农业农村想办而没有能力办的事情,现在有能力办了;二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党中央国务院与时俱进地不断深化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不断升华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不断推出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三是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村基层干部坚韧不拔地为追求他们自己的美好生活而不断付出努力。

  深化认识 提升理论 

  陈锡文在文中分析,十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深化对“三农”问题的认识,提升了党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形成了新阶段制定农业农村政策的指导思想。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根据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的要求,首次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概念,提出要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解决好“三农”问题。

  2003年1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强调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并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五个统筹之首。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关于城乡和工农业关系发展变化的“两个趋势”的重要论断。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高度重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对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做出了重大判断,并且明确提出了今后12年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科学决策 改革创新

  陈锡文在文中表示,由于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认识、理论不断向前推进,因此引领出一系列重大的制度变革,推动改革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这些政策在中国的发展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制度创新。同样,在实践中,农民群众、基层干部也付出了很大努力,在制度建设、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

  ——废止农业税条例

  1999年,中央制定了农村税费改革方案,2000年开始试点,首先是降低农业税税率,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同时取消4项税收,包括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畜禽屠宰税。据有关部门统计,取消农业税后,全国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335亿元。

  ——农业生产者直补政策

  2004年,中央出台了3项补贴政策,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对农民购买良种进行补贴,对农民购买农机具进行补贴。后又出台了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进行综合补贴。2004年,中央决定分3年时间将151亿元用于给农民发放直接补贴,以后每年再逐步提高补贴的标准。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支出已经超过1400亿元。

  ——放开粮食市场的流通

  2004年,我国完全放开粮食市场的流通。与此同时,中央配套出台了最低收购价制度。有了这项政策,农民心里就有底了,可以知道最低能卖多少钱,也敢于去生产了。

  ——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

  近几年农村的水、电、路、沼气的发展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阶段,进步非常明显。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2003年,政府提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经费基本上由国家负担。目前,农村基本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不仅免除学生的学杂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课本、教科书都由政府免费提供。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03年,国务院推出农村“新农合”。国务院规定,最高报销额不能低于当地农民上年人均年收入的8倍。同时,明确规定,最高报销额最低不能低于6万元。这项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我国从2007年开始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最低生活标准扣除个人收入后,差多少补多少。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有5300万左右的农民纳入到这个体系,每人每月实际发放86元。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决定从2009年开始在农村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第一年覆盖率达到15%,2010年覆盖率已经达到30%,今年年底实现全面覆盖。

  ——制定《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这次的扶贫政策有两大亮点。一是大幅度提高了扶贫标准;二是确定11个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扶贫工作将成为一项必须长期付出努力的工作。

  ——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和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2006年,中央提出,要做好农民工工作,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一是分类指导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二是明确必须保障农民的土地权利。

  (宗 合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