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8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本土化是便利店成功的法宝

文/于树中(河北国大连锁商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近年来,从省内一些主流媒体上经常看到关于外来“超市大鳄”在石家庄折戟沉沙的报道,评论人士无不调侃其为“水土不服,不能真正的落地经营”,并且指出本土化经营的经验不足,最终导致“败走石城”。

  那么何为本土化?本土化应该理解成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目的。一个事物为了适应当前所处的环境而做的变化,通俗的说就是要入乡随俗,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属于自己的路子。本土化这一概念也广泛的用于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也一直被学者和专家们所推崇。

  本土化是现代营销观念的反映,它的核心是:企业一切经营活动以消费者为核心,而不是以商家的喜好、习惯为准绳,企业规范必须随地区性变化引起的顾客变化而改变。“本土化”的实质是跨国公司将生产、营销、管理、人事等全方位融入东道国经济中的过程,一般通过全面的调查、了解本土的实际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情况而进行的一系列融入性调整。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外来跨国公司生产出来的产品,能更好地满足本土消费者的需要,同时也节省了国外企业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减少当地社会对外来资本的危机情绪,有利于东道国经济安全、增加就业机会、管理变革、加速与国际接轨。

  曾有人撰文指出:中国便利店一定也要“本土化”,甚至于各地皆有不同,即在商品设计上、人才培养上,皆有不同模式。虽然台湾经验可以学习,但中国大陆必须将其修改成属于自己的模式,上海有上海模式、北京有北京模式,如此才能深入当地,长久发展。

  有人或许会说:“本土化”专指外来企业的生存之法,本土便利店不需要“本土化”。我倒认为,本土化不是指“本土企业经营”才是本土化,而是要融入当地文化与培养当地人才,发现并开发当地特有商品,如此才是“本土化“,如此才有竞争力。

  我曾在《拆除思想的围墙》一文有过样一段描述,通过对北京与上海7-11便利店地考察,虽然发现北京7-11是日本人在经营管理,上海7-11是台湾人在经营管理,但是二者“快餐岛”地经营非常活性化,卖得非常好。他们充分贯彻了一个原则,就是尊重大陆人的消费习惯,并为其而改变。在大陆,人们认为热的东西新鲜;在国外和台湾地区,人们认为冷冻的东西新鲜。这是消费者固有的观念。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日本人还是台湾人,这些有着丰富便利店经营经验的管理者都不敢拿消费者的习惯来开玩笑,都要去“为你而改变”——为消费者的习惯去调整自己的经营模式。这是本土化最具体的表现。回想起国大门店推出的鲜食味煎饼就是把外资便利店快餐岛本土化的结果。

  其实本土化归根结底是企业只有适应环境了,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它必须一切以人为本,以消费者为中心,适应市场的变化,这才是企业生存的王道。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