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8月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瑰丽的郎不流:“八和”郎窑红

□ 柯茂松

  八和郎窑红。

  郎窑红茶器一直是茶器界的一颗明珠。清康熙朝督陶官郎廷极复烧明代的铜红釉而致使郎窑红名声鹊起,这期间将近有300年历史。其后,逸心茶业推出“八和”郎窑红系列茶器,将古时极难烧制的铜红釉瓷器,以骇人的原创运用现代制瓷技艺创烧出“八和”郎窑红。“八和”郎窑红所创烧器物更为端庄典雅,摄人眼魄,与其他红釉瓷器显得更为瑰丽。

  享誉盛名的“郎窑红”因创烧时由康熙朝督陶官郎廷极监陶故而得名郎窑,是清代的官窑之一,即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5年—1712年),江西巡抚郎廷极督陶监烧的御窑。瑰宝级的郎窑红为原釉瓷、双层釉,釉面凝重红色,釉里显露黑色或紫色的星点及血丝,并开有比较深的纹片,釉色深艳,似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亦称“牛血红”郎窑红釉。其釉层深,窑烧釉熔融过程中釉呈下垂,一般釉流至边缘时便戛然而止,人称“郎不流”。

  景德镇古时作坊流传“要想穷,烧郎红”。因其釉料中含丰富的珊瑚、玛瑙、黄金等多种昂贵物质,官窑为烧制出皇帝喜欢的器物,在窑烧器物时不惜成本,且较难烧成。郎窑红的红釉最能代表其优美的品质,釉层凝厚,红得温润艳丽如宝石。外壁施红釉,里壁施白釉、米黄色或微泛青色的白釉。无论是釉厚或釉薄,特点是釉的玻璃质感很强,透明度高。在窑烧时釉的流动性较大,一般口沿及颈、肩部位釉层较薄,特别口沿地方不但釉层薄,且铜的胶体粒子比重大,比其他物质向下流动性大,所以红色挂不住,这样器物口沿出现一道整齐的白边,与器物外壁整体颜色形成鲜明对比。人们称郎窑红瓷器这一特殊的现象为“灯草边”。 

  清朝人刘丞玑《在园杂志》卷四说:“近复郎窑为贵,紫垣中丞公开府江西时所造也。仿古暗合,与真无二。其摹成、宣黝水颜色,桔皮棕眼,款字酷肖,极难辨别。”

  郎窑红是铜红釉中较鲜艳的一种,其釉面光洁透亮,有玻璃质感,开纹片并有牛毛纹,釉色深浅不一。色深者红艳,有“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的特征,其釉色莹澈浓艳,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光彩夺目。色浓者泛黑,色浅者粉红,色淡者暗褐。

  高温铜红最早出现在唐代的长沙窑,另在唐代长沙窑和宋代均窑中还作纹饰使用过。真正烧成浑然一色的铜红釉瓷器始于元代的景德镇窑,釉色为暗红色。它为后世铜红釉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到明早期的永乐、宣德年间景德镇窑才真正烧成通体鲜红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到明代中期这种烧造技术就失传了。直到清代康熙朝,在郎窑中才又成功地烧制出高温铜红釉瓷器。 

  郎窑红器里釉有米黄色、微青色、白色三种,均开有纹片。由于釉逐渐垂流,使器物上半部釉色浅淡,下半部釉色深艳,形成了“垂釉”。但因制作工艺精湛和掌握好火候,使郎窑红器垂釉一般均不过足,统称“脱口、垂釉、郎不流”,这也是郎窑红器的鉴定要点。

  郎不流“八和”郎窑红茶器系列,逸心茶业承袭古传的传统制瓷技艺,运用老祖宗的智慧,怀着思古用今的情结,用心集力以全新思维演绎现今茶道。“八和”郎窑红茶器原创增添了景德镇特有的釉下手绘青花技法,遵照传统手绘技艺采用“锦堂彩”在器物上进行来构图(古时将这种传统做法为开膛。在一个器物的表面划分若干个与主题相映的画面称之为开膛、开光)。“八和”郎窑红茶器,胎体致密坚硬、通体一致、凝厚温润、宛若红宝石,其优美的品格已跨越了古时郎窑红及铜红釉瓷器。“八和”郎窑红系列茶器,器型规整秀美、丰韵流畅、构思新颖,布局灵巧、技法多变、运笔豪迈、浑厚苍劲而富于美感,寓意丰收、富贵、吉祥,是尊享雍容华贵之皇家臻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