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召开了年中工作会议,对深化改革8年多来全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工作进行了全面客观评价与总结,提出了创建一流金融机构新的任务目标和措施,争取到2014年,即山东省联社成立10周年之际,初步实现创建一流金融机构的阶段性目标。
加强业务拓展
目前,山东省已有26家法人机构通过单体或整合的方式改制成19家农商行,11家组建为农合行,已经完成和获准筹建的机构占全部法人机构的近40%。截至6月末,全省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899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6540亿元,分别较年初增加992亿元和717亿元,存贷款增加额创历史新高。其中,涉农贷款余额4726亿元,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791亿元,分别较年初增长9.3%和15.1%。
山东省农信社资产规模已经突破万亿元,存、贷款余额分别是2003年末的4.29倍和3.68倍,在全国同业中排名第四位,连续7年稳居全省金融机构首位,在县域内平均市场占有率达17.4%。8年年累计消化历史包袱800多亿元、上缴各类税金213亿元。
有效满足“三农”需求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坚持“面向‘三农’,面向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按照“跟着农民走、跟上当地经济发展的主流”的工作思路,不断创新业务产品和服务手段,为“三农”提供深层次、贴近式、人性化的金融服务。先后开发了各类信贷产品10大类百余种,开办了理财、银保通、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40余种,推广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国际业务、网上支付等新兴业务,在全国首创了农民自助服务终端、齐鲁惠农一本通、大联保体贷款等特色产品,实施金融服务进村入户工程,有效满足了“三农”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求。
强化科技支撑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不断加大信息科技投入,加快研发进度,成功上线运行具有银行业先进水平的“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并以此为依托,投产使用国际结算、财税库银、电话POS等59个业务系统和审计信息、业务异常运行风险预警等29个管理系统,逐步构建了集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于一体,多功能、全天候的科技服务平台,为各项业务发展、产品服务创新、风险管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完善经管机制
山东省联社牢固树立“制度先行”的管理理念,深入组织开展“制度建设年”、“合规建设年”等活动,着力加强全省农村信用社行业管理制度建设,初步建立了覆盖各项金融产品、各个业务条线和环节、各个岗位和业务流程的全方位的经营管理制度体系,共制定发布信贷管理、财务会计、差别化管理等行业制度办法500多项,为合规稳健经营提供了制度保障。
打造专业化团队
全面推行人力资源改革,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建立起了具有山东农信特色的人才引进与培养、使用与管理、激励与约束相统一的新机制。2004年以来,共引进大专以上毕业生2.24万人,专科以上学历员工比重由33.7%提高到77.1%;通过完善高管人员竞聘选拔和任用考核机制,一大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过硬、年富力强的专业人才走上经营管理岗位,县级联社本科以上学历高管人员比重由55.9%提高到86.8%。
实现新跨越
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与时俱进,提出了争创一流金融机构的时间表,从而实现 “六个一流”:一流的体制机制,全省60%以上的县级法人机构完成农商行改革,公司治理更加科学,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初步建成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银行金融机构;一流的规模实力,存款余额超过1万亿元,贷款余额超过7300亿元,资金规模继续位居全省银行业首位;一流的质量效益,不良贷款占比控制在3%以内,资产利润率、成本收入比优于全国农信系统平均水平,拨备覆盖率达到150%以上,资本充足率达标;一流的服务水平,科技支撑能力较强,产品研发体系完善,电子银行产品丰富,业务替代率达到50%,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一流的管理能力,内部机制健全,制度执行力强,发案率低于全国农信平均水平;一流的队伍形象,大专以上员工占比达到80%以上,思想政治工作深入人心,企业文化丰富多彩,党团工会发挥积极作用,社会满意度测评率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