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7月3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流过齿间的时光

□ 周苏蔚

  一直风行的美食是与生活中的所有乐趣相随的,其实“吃”更是人生一种难以割舍的趣味。美食能留住人的胃,美食更能牵住人的心。

  吃是人的天性,然而我自小对却吃比较木讷,或许是出生于国民经济困难年代的原因,对于吃没有过多的讲究。家中一日三餐不是胡萝卜粥,就是胡萝卜饭,即使难得喝上一碗白米稀饭,还能清楚地看到灯在碗里晃来晃去。即便是这些胡萝卜,也是母亲请乡村供销合作社的人购买的。每年春节下乡走亲戚拜年,父亲都要提前再三告诫我和弟弟,“到了亲戚家三个泡蛋只能吃一个,不能全吃了,最多把泡蛋的红糖水喝完。”我们全然顾不上乡村民俗的礼仪,狼吞虎咽一眨眼三个蛋全下肚,出了门少不得挨父亲一顿骂,我们兄弟俩还振振有词道:“三个鸡蛋只吃一个,那留下两个多不卫生。碗里有我们许多口水,给谁吃?”70年代,我被下放到林场,吃了5年的知识青年食堂,天天早饭是煮山芋,到上午10点左右便眼巴巴地看着山下食堂的烟囱,胃里泛出阵阵酸水,心里总在嘀咕:“怎么还不点火烧饭?”

  我在70年代中期,偶然得到一本1963年版的残缺不全的《大众菜谱》,从黄黄的纸页里,我方知晓烧菜居然也有文字记载,中国菜按地域还分成八大菜系,于是我开始琢磨起炒菜的要领。事情也凑巧,没多久我下放的林场在知青中选拔拖拉机手、厨师、饲养员等各种能手,我被选上了做总场食堂的司务长。有了零零碎碎的50多页纸的菜谱知识垫底,我闲时也会大着胆子去食堂指指点点。老厨师谢师傅常常被我说得一愣一愣的,背后称呼我是知青中的“博士”。后来我抽调去农业学大寨工作组,组里分工时,我自告奋勇要承担大家每天的伙食。一年后工作组结束使命,做总结时组长开玩笑地说我:“你切菜的刀功活不怎么样,但搭配的菜倒是色香味俱全,有点技术。哪天我退休后开个饭店,一定请你来做厨师。”就因为工作组的伙食诱人,常常有大队干部来谈工作时到点了赖着不走,要留下吃饭。周边一些驻村的乡干部也时常跑过来蹭顿饭,这无形中也增进了我们相互间的感情交流。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美食是一种艺术,是食文化中积淀最深的地方。但美食并不一定是名食,雪菜豆腐汤、豇豆炒茄子这都不是名食,然而只要附有一定的情感意蕴于其中,同样可以成为美食。

  1989年我在乡镇挂职乡长助理,乡里几个主要领导经常聚在一起,弄个韭菜豆腐汤、雪菜烧小鱼、油炒萝卜干,热热闹闹边吃边聊,许多重大事情相互间的沟通在饭桌上就轻松解决了。后来我调任市供销合作社,下基层工作调研,走村入户也常常喜欢在老百姓家随桌便饭,有时甚至我自己下厨房为大家炒菜。许多工作上的难事麻烦事在简单一顿饭中就形成共识,拿出了解决方案。逢年过节群众也送些自己酿的米酒、晒的莴苣干、咸菜给我。这些食物虽不值几个钱,更多的还是包含着极富人间烟火味的一种美食——“人际美”,这可能也是美食的魅力所在。

  上世纪90年代末期正是供销合作社清退社员股金的高峰时期,有个县供销合作社拖欠近一千万元股金无法兑付,该供销合作社的法人代表畏惧困难不辞而别。为了在年底前妥善解决这个难题,我孤身一人坐上乡镇中巴车去了这个供销合作社。整整一天,上百个股民围住我对话。中午没饭吃,不知是谁悄悄塞了两个面包在我包里。傍晚时分天寒地冻,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准备找旅社住下,这时一个人在背后悄悄地拉住我:“去我家喝口热汤吧。”原来是该供销合作社的陈会计。到他家,终于喝上了一大碗热腾腾、辣味重重的河蚌豆腐汤,内心的感激之情顿时油然而生。

  此后,我走南闯北跑过不少地方,然而那碗河蚌豆腐汤在我齿间留下的浓厚深情,超过了时光记忆中任何的佳肴美味。为老百姓办事本身就是干部的一种责任,老百姓却用如此朴素真诚的敬意来回报你,我感觉这就是美食最具现实主义的文化结晶。或许,从脱俗的角度来认识,美食不只是吃什么和怎么吃的问题,而是蕴含的亲情深不深和友情重不重。

  生活有源泉,美食岂不也应该有一个原由吗?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供销合作社)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