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合作社“姓农属商”,为农服务是根本,这是河北省灵寿县供销合作社主任、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会长时兵江的心得,也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在他看来,农村天阔地大,发展现代供销合作社大有可为,但首先要破除老观念,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自我发展机制,完成自强与服务的双重任务,重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在做强自身的同时,做好为农服务,促进农村安全消费和产业化经营。
活机制 擦亮“供销”品牌
和众多供销合作社“老伙伴”一样,老体制、老观念也曾一度导致灵寿供销合作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丢了业务、小了规模、没了品牌,靠守摊子、收租子过日子。“现在的供销合作社,早已不该局限在之前简单的一供一销上,它更多的应该体现为农民合作经济的联合体,需要通过规范的发展模式,来辐射和带动农民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虽然转入供销合作社不过两年多,但是,时兵江这位“供销新兵”却有着许多独特的见解。
为了实现农民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他始终坚持合作制不动摇,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完善农合联功能的同时,大力推进农合联组织体系实体化建设进程,在全县15个乡镇全部设立了农合联分会,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组织服务体系。此外,还积极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与7家专业社建立紧密关系,签订了合作发展协议和入股协议书;与15家专业社建立半紧密关系,在人力、物力上给予支持和帮助,积极进行政策和业务指导。这一切让县农合联真正成为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者、参与者、监督者,合作社的生产、管理、销售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农合联的带领下,全县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两年多来,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5个,全县已发展涉农合作组织441个,其中行业协会1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09个,入社农户1.8万多户,辐射带动农民3万多户,年助农增收1000多万元。2011年11月,灵寿县社召开重组、重建基层供销合作社动员大会,成为石家庄市首家全面恢复基层社组织的县级供销合作社。并按照“供销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乡村基层组织”三位一体的方式,率先重建基层供销合作社5家,其经验及做法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并得以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抓项目 增强发展后劲
“供销合作社发展的前提是项目、关键在项目、出路在项目。”在时兵江看来,发展现代供销合作社,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突破口,这就是项目建设。谈工作必谈项目,谈发展必谈项目,逢会必讲项目,也成了他的“惯病”。
两年多来,时兵江和同事们一道谋划项目4个,总投资30多亿元。其中,365天均能生产食用菌的“食用菌种植基地扩建项目”被列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新型合作示范项目,国家补贴资金123万元。烟花爆竹公司的“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体系升级改造项目”被列入国家财政部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网络空白县项目。盐业有限公司的“日用品配送中心建设项目”、“书祥薯业储存大窖”、“田园种植项目”等5个项目是2010年度市“新网工程”扶持重点。石家庄“小商品加工制造项目”的建设,则填补了该县10亿元以上项目引进史上的空白。
这些项目的建成,支撑起供销合作社发展的新天地,极大地增强了为农服务实力、能力。这些项目的跑办过程中,时兵江都亲自参与、亲自跑办,经常加班加点,没有节假日,深入工作第一线,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为项目的建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支持。
强服务 构建流通新体系
农村流通网络不仅是供销合作社实现为农服务的前沿阵地,也是供销合作社连锁经营的网络终端,恢复、重建和完善农村流通网络,也便成了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民的重要之举。两年多来,在时兵江的带领下,灵寿供销合作社利用供销合作社的网络、设施等优势,构建和发展流通网络,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流通网络服务体系,覆盖了全县90%以上的行政村。
“要想全方位服务‘三农’,仅靠现有服务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力拓展服务新领域,不断增强服务的手段和方法。”时兵江说,只有从本县实际出发,主动出击,帮助农民、专业社等解决具体的难题,才能外树形象,和谐发展。
涵盖医疗、社保、托儿等60多项社会公共服务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让农民享受到和城市社区居民一样便捷的服务。两年多来,灵寿供销合作社新建高标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两家,新增营业面积2000多平方米,辐射周边40多个村庄,受益农民6万余人。为了提高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两年多来,让707户烟农、105亩种植大棚参加了农业保险,参保面积6000余亩,赔偿损失共计118万元。同时,大力拓展安全统筹业务。
为了帮助专业合作社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县社成立了投资担保公司,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融资新平台。如今,公司共为20家专业合作社信誉担保670万元,助农增收150多万元,促进了专业合作社的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