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潮平帆正举 海阔志无疆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改革八周年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臧洪菊 本报驻江西记者 傅廷高 通讯员 傅康生 孙致星

  2004年5月26日,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挂牌成立。
  2009年3月26日,江西首家农村商业银行——洪都农村商业银行挂牌开业。
  2004年11月8日,江西省首家统一法人联社——吉水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挂牌。
  2012年3月16日,江西省联社举行“百福慈善基金会”启动仪式暨百福慈善晚会,现场捐助贫困学子。

  八年的荣誉

  8年来,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获得荣誉500余项。

  ● 2008年,江西省联社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 2010年,江西省联社荣获“全省创业服务年活动先进单位”。

  ● 2011年,江西省联社荣获“全省发展提升年活动先进单位”。

  ● 2011年,江西省联社荣获“全省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奖”。

  ● 2007-2011年,江西省联社连续五年获得“党的工作特别优秀奖”。

  ● 2006-2010年,江西省联社连续五年获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 2007-2010年,江西省联社连续四年获得“省直机关文明单位”、“省直单位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国农民工银行卡特色业务突出贡献奖”。

  开篇的话

  8年,可以是历史长河中的杳然一粟,不留痕迹;8年,也可以是历史长河中的劲浪一朵,步履铿锵。

  2004年5月26日,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挂牌成立,从这一天开始,敬业、勤奋、忠诚、严谨、开拓,成了江西农信人奋然前行的节拍。

  时光的锤炼,风雨的磨砺,坚持过,就会拥有别样绚丽的彩虹。8年中,一页页崭新的篇章,记载着一段奋进的轨迹,也写满了江西农信人的斗志昂扬。

  8年来,他们的坚持一如既往——

  “为客户创造价值、为股东创造利润、为员工创造未来、为社会创造财富”是他们不变的承诺; “立足县域、服务‘三农’” 是他们坚守的市场定位;“信用为本、合作共赢”是他们秉承的经营理念;“推进规范化、提升竞争力、作出新贡献”是他们大力践行的使命。

  8年间,红土地上的一切,开始日新月异——

  更多的农民,抓住了致富的机会;更多小企业,挺过了资金的饥渴;更多偏远的山区,有了金融网点……如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么,两万多江西农信人的浓浓赤子情,足以温暖赣鄱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一面农村金融主力军的旗帜,在汗水中屹立;一次向现代银行挺进的征程,让人为之赞叹。

  华美蜕变  奏响“改革最强音”

  囿于历史上的诸多因素,成长的路途中,江西省农村信用社也曾面临诸多难题——历史包袱沉重、资产质量低下、人员素质低、业务手段落后、管理基础薄弱。

  然而,改变,与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成立一同开始。

  蝶变的凯歌

  随着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成立,全省农信社找到了前行的目标与方向……汗水与智慧中,江西农村信用社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演绎了一部凤凰涅槃般的重生史话——江西农信社的崛起之路。

  8年来,该省农信社着力破解改革之初资产质量差、历史包袱重、服务手段落后、员工素质偏低、管理基础薄弱等难题,实际不良贷款率从60%下降至5%以下;累计实现经营利润164亿元,91个成员行社全部实现盈利,消化了近30亿元历年亏损挂账,摘掉了当期亏损和亏损挂账“两顶帽子”;风险拨备从零到累计计提各项拨备100多亿元,拨备覆盖率超过120%;资本充足率由改革前的-2.13%上升到10.41%。

  随着一个个鲜亮数字的跳跃,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已经跃居为江西省规模最大的银行机构。而更为崭新的篇章,还在逐一开启:

  业务发展迅速。8年来,该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从420亿元增至2785亿元,增长了5.5倍;贷款余额从300亿元增至1648亿元,增长了4.5倍;存、贷款平均增幅分别达25.84%、24.62%。业务发展速度每年都明显高于全省金融机构和全国农信社平均水平,业务规模从全省第四跃居第一位。

  手段建设先进。江西农信社利用后发优势,加速服务和管理手段的提升,全面拓展电子银行等现代银行业务,建立“汇通天下、即时到账”的清算体系,以信息化助推城乡金融一体化,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城市同等便利的金融服务。

  整体实力增强。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已经发展成为全省机构网点最多、业务规模最大、客户资源最广的地方银行机构,成为服务县域经济的主力银行和落实国家支农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发展战略最重要的金融抓手。

  一艘机制灵活、效益优良、综合竞争力强的 “金融航母”已然起航,向金融蓝海开拔!

  夯实的基础

  训练有素的精兵强将、现代化的精良装备,在激烈的农村金融竞争疆域,二者兼而有之,方可把握胜出之机。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为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储备优秀后备人才,现面向各大高校招生……”2011年末,标题为《江西省农村信用社2012校园招聘》的网页,有着相当高的点击率。

  近年来,为打造出一支充满竞争活力并与农信社战略发展需求接轨的员工队伍,江西省联社高度重视干部、员工队伍建设。在调整队伍素质结构方面,以校园招聘的形式引进大学生仅是措施之一。此外,还包括加强员工教育培训、实施岗位资质认证、内退与末位淘汰等方式方法,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8年来,全省农信系统累计精减员工6000多名,公开招聘大学生7300多名;通过内退、末位淘汰等措施精减员工6000多名,招聘大学生8400多名,大专以上员工比例提高到70%,较改革之初提高了45个百分点,员工结构明显优化,为江西农信的发展夯实了人才基础。

  与人员换血、充电相同步的,是服务手段脱胎换骨般的变化。

  目前,全省农信社已经研发推出了60多个应用系统;全面开通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百福惠民卡、“百福网上银行”等信息化应用项目;推出了ATM、转账电话等电子银行服务;通过开通同城清算系统、大小额支付系统、农信银清算系统等一系列现代化支付结算手段,实现了全国通存通兑;研发推广了信贷管理系统、客户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有效提升了管理水平和效率。目前,江西农信社系统内资金汇划免收手续费。仅此一项优惠举措,每年便向广大客户,特别是农村客户,让利近亿元。

  力量的源泉

  企业因文化而兴盛。一句话,道出了江西农信社在崛起之后,连续多年持续跨越与腾飞的精髓所在。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文化是引领企业健康发展的旗帜,是凝聚企业员工及各利益相关者的纽带,是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也是企业管理者有效管理企业、走向成功的大思路。” 江西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肖四如说。

  江西省联社在成立之后,为了铸造内在的精神动力,以强大的文化提升发展力、增强凝聚力、激发创造力、保持生命力,积极汲取现代企业先进文化的素养,传承农信社数十年精神财富的精华,总结提炼出了以敬业为核心价值观,以勤奋、忠诚、严谨、开拓为四维的企业精神,涵盖着“战略文化、精神文化、规制文化、行文文化、形象文化”五个层面。

  现如今,省联社已经牢固树立了“为成员行社服务”的理念,优化管理、强化服务,通过进一步做强做优“十二大中心”、成立外汇业务指导中心、整合优化全省资金业务平台、推进全省票据业务指导中心和理财业务指导中心建设等措施,全面提升了为成员行社服务的水平。同时,完善了机关激励约束机制,加强了机关作风建设、职场管理和机关员工考核,切实提高了机关办事和服务效率。此外,还树立了“把党的建设融入企业法人治理机制之中”的理念,全面加强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

  有了省联社先进企业文化思想与行动的引领,以及百福系列企业文化活动的高效开展,全省信合员工爱岗敬业的精神变得更加饱满,各级组织之间的团结也更加有力。

  企业文化已成为推动江西省农信社快速发展的最强大的“软实力”。

  兼济天下  探寻“特色发展路”

  在阔步走向成熟与卓越的途中,江西农信人做出了一个匠心独具的路径选择——把发展成果回馈于社会责任的担当之中:“支‘三农’”、助“小微”、扶“弱小”、填“空白”……

  8年来,江西省农村信用社时刻不忘以“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己任,不断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下岗职工、贫困学生等弱势群体的金融支持。据悉,他们每年都以占全省17%左右的资金来源发放了占全省90%以上涉农贷款、80%多的下岗再就业贷款、30%多的中小企业和个私经济贷款,对区域经济社会的贡献不断提升。

  “达,则兼济天下”。对于发展壮大的江西农信社而言,这是梦想、是承诺、是行动,也是成长宣言。

  支“三农”  矢志不渝

  提及服务“三农”,江西省农村信用社一直行走在全国的前列。

  2008年,“婺源小额农贷”成功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认证,成为全国农村信用社系统首个通过国际质量认证的金融产品。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标志。

  立足县域,服务“三农”。对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而言,是不容动摇的市场定位,更是不容忘却的历史使命。

  8年来,全省农信社积极策应江西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累放农业产业化贷款36.8亿元,支持了数以百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带动了农产品基地100多个、一村一品示范村500多个。

  经济在提升,“三农”在发展。创新是做好金融服务“三农”工作的一大“法宝”。

  多年来,江西农信社大力创新担保方式、降低信贷门槛、实行优惠利率,支持了一大批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一村一品”示范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量;为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金融需求,按照“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符合规划要求、争取政府支持、严格风险管控”的原则,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农民住房贷款,有效解决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建房资金不足难题。 

  据统计,8年来,江西省农村信用社累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300多亿元,累计有2435万农民获得过小额农贷支持,推动了780多万农民生产致富,被誉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富民工程”;累放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11.7亿元,支持7.3万名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

  农信社在服务“三农”之时,一同肩负起的,是更多的社会责任。在江西省也不例外。

  由于具有工作人员多、贴近“三农”、网点遍布县乡村镇等人缘、地缘和网点优势,目前,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已成为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一大“主力”。

  以代发惠农补贴款为例。自2007年以来,全省农信社已及时准确地向800万农户代理发放补贴资金23大项、57小项,累计金额430多亿元,累计投入补贴成本1.6亿多元,惠及全省近3200万农民。目前,还代理发行了2768万张农村居民社保卡,占全省社保卡发放总量的86.5%。

  为更好地完成服务“三农”的任务与使命,近年来,江西省农信社又充分利用自身机构网点覆盖城乡、清算网络畅通、贴近农民的综合优势,建立起了一个联系和惠及政府、银行、农民三方的“银政平台”。目前,该平台已集惠农资金一卡通、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新农保、新农合、财政账户管理、金保工程、公务卡等八大业务板块于一体,成为政府最得力的金融助手和惠民政策最有力的抓手。

  扶“弱小”  春风化雨

  3月16日,江西省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组织全省91家成员行社发起的“百福慈善基金会”启动仪式在江西艺术中心举行,现场捐助贫困学子。

  至此,江西首家由企业发起设立的非公募慈善基金会正式成立。这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行动,是江西省慈善事业的一个创举,更是企业参与慈善事业的一面旗帜。

  江西省农信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肖四如说:“基金会成立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实际行动,为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撑起一片蓝天,为江西慈善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012年4月14日,代表全体受资助的学生,江西新余四中高二(8)班的彭彦景的发言中,每一个字都传递着感动;2012年4月27日,江西全南中学的20名贫困学生双手接过了慈善基金……帮困助学,奉献社会。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的承诺与行动,让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里,看到了希望和力量。

  目前,百福慈善基金会已成功募集基金2亿元,首批募集资金主要来自全省农信社捐出的2%左右的利润。今后,该基金会每年将用其基金的全部运营收益(约1600万元)资助1万以上名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高中生,使他们获得平等教育的机会,直至完成学业。

  似春风化雨。江西省联社成立以来,不仅带领全省农村信用社演绎了一出由“弱势”金融机构到“强势崛起”的精彩剧目,成为全省经营规模最大的“地方金融航母”,并且在改革发展中始终坚守为农服务,勇担社会责任,像春雨般滋养着红色土地。

  8年来,为支持下岗职工再就业,江西省农村信用社累放下岗再就业贷款100亿元,始终保持全省金融机构的领先位置(一度占全国的30%),支持了20万多名下岗职工自主创业,带动了35万人就业;为帮助贫困学生就学,主动担负起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职责,累放助学贷款10亿元,先后帮助3.2万余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累放农民住房贷款58.8亿元,支持16.8万农户建房。

  大爱无言,聚沙成塔,聚水成渊。江西省农村信用社用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踏踏实实的行动,为下岗职工、贫困学子等弱势群体筑就了一个爱的港湾,撑起了一柄遮风避雨的大伞。

  填“空白” 甘当主力

  “在以前,嫁女儿的彩礼钱都是藏在米缸底下的。这好多人家都是这样。”说起江西省会昌县庄埠乡分社开业后带来的变化,刘大妈脸上露出了朴实的微笑。

  两年前,为解决庄埠乡9000多山区群众的金融服务难题,江西省会昌县农信社历时4个月的时间建成了占地近300平方米、拥有5名员工、功能齐全的的标准化网点。有人记得,在网点开业那天,十里八村的人都赶了过来,乡亲们高兴得甚至放起了鞭炮。

  有了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努力,像刘大妈这样来自贫瘠、偏远山区的笑脸,将越来越多。

  多年来,江西省农村信用社一直紧跟国家政策,竭力满足地方百姓的金融服务需求,让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延伸至赣鄱大地的每一个地区。

  2010年,在“填补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中,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在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率先行动,以设立分支机构、设立简易网点、布置自助设备等有效措施,消除了40个金融服务空白点。在全国最早消除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省份榜单中,江西省位列其中。

  然而,比起“填补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消除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任务更为严峻。

  70余个金融机构空白乡镇。2011年,江西省“消除全省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任务全面展开,沉甸甸的任务,由江西省农村信用社“一肩挑”。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全面解决省内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全覆盖问题,引导各成员行社进一步加大消除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工作力度,江西省联社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多管齐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例如:在机构设置的具体模式上,指导各地农信社结合实际情况,有选择性考虑设立正常营业的一般固定网点、开展定时定点服务的固定网点、离行式的自助银行等;经费方面,在没有政府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江西省联社从管理费中安排出600万元资金,对2010年以后新设的物理网点,补助开办经费10万元,对设立的离行式自助银行补助3万元。

  在江西农信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目前,江西省70余个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已被全部消除,实现了全省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全覆盖。现如今,江西省农信社2600个网点已遍布在全省的乡乡镇镇。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兼济天下的同时,江西农信人的形象也越发高大,其口碑与影响力也与日俱增,这一切,推动着江西农信社走上了更加稳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新 闻 特 写

  为“小微企业”护航

  “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农村信用社义不容辞。”提及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问题,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肖四如说道。

  他分析指出,小微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为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全省农信社将为小微企业融资“大开正门”,而且,“即使在稳健的货币政策环境下,全省农信社也会合理安排信贷投放,优先保证小微企业信贷需求。” 

  “没有农商行的扶持,就没有我今天的事业和发展。”说到江西宜春农商行对自己的资金扶持,宜春市无铅松花皮蛋有限公司老板黄雄勇感慨道。

  黄雄勇告诉记者,在创业之初,资金紧缺的现象时有发生,但由于自己的小松花蛋厂规模特别小,财务制度也不健全,想要贷到资金,实在不容易。后来,是宜春农商行创新贷款方式,为其解决了燃眉之急。有了宜春农商行的大力扶持,黄雄勇的松花蛋厂稳渡了难关,发展规模也有所扩大。2011年,该厂不仅实现了60万元的销售利润,而且解决了56名失地农民、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

  在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倾力扶持的众多小微企业中,黄雄勇只是其中的一个。

  在江西省联社的带领下,多年来,江西农信社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持续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创新,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例如:为解决小微企业贷款的抵质押难题,江西省农信社创新推广了信用共同体贷款,即以信贷为纽带,把贷款受益各方组织起来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信用共同体进行授信。目前累放此类贷款152亿元,支持了6867户农村中小企业,业务范围覆盖到全省各县;为了满足不同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全省农信社为小微企业量体裁衣地打造信贷品种,目前已相继推出了仓单质押、出口退税质押、动产抵押、浮动抵押、股权质押、商标权质押等信贷新品种;解决小微企业“担保难”问题,寻求与省级和各地县市担保公司开展融资担保合作。截至2011年末,全省已有62个县级联社与担保公司开展了融资担保合作。

  “市场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客户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以变应变。”肖四如总结说。 

  据统计,8年来,江西省农信社累计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已达2560亿元。而且,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例如,2011年,全省农村信用社所投放的小微企业贷款金额就达560亿元;在今年1-3月份,江西省农信社新增小微企业贷款金额就已达93亿元。

  在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多年来大量信贷资金的投入和帮扶下,无数个走入发展低谷的小微企业化险为夷,逐渐走向发展壮大,无数个“黄雄勇们”有了再度把握机遇的可能。

  但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并不是江西农信人最满意的答案。

  “面对小微企业的多样化信贷需求,我们将充分利用各类信用资源,加强各方信息沟通,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服务渠道,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全力支持小微企业,打造服务县域的主力银行,给力地方经济发展。”肖四如指出。

  在小微企业成长与发展的路上,江西农信人呵护的身影,一直都在。

  向现代银行迈进

  2009年3月26日,在赣鄱大地上农村金融主力军吹响了转型升级的第一声号角——江西省首家农村商业银行——洪都农村商业银行在南昌挂牌开业。自此,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转型升级序幕真正拉开,江西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步伐迈入了新阶段。

  在改革发展的征途中,农信社“转型升级为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一步,无论是对探索江西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的方向,还是完善机构自身体制和机制、加快业务创新步伐、全面提升综合实力,抑或是增强服务“三农”、中小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功能,都将产生极为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截至目前,江西省农信系统中,已有7家市级农村商业银行。江西吉安农商银行便是其一。

  2011年12月16日上午,在彩旗飘飘、鼓乐齐鸣的喜庆气氛中,江西吉安农商银行挂牌成立。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这不仅是吉安市首家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是江西省首家由两家中心城区联社(即:吉州区联社、青原区联社)合并而成的农商银行。

  “吉安农商银行的开业,既是江西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巨大成果,也是吉安地方金融体系完善的重大成果。”在该行的开业典礼上,江西省联社理事长肖四如在致辞中指出。

  “吉安农商银行的成立,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对接市级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能力,为吉安农商银行发展增添了活力。”吉安农商银行党委书记杨国平说。

  杨国平分析指出,由于一家农信社可以发放的单笔贷款的最高额度,决定于其资本规模的大小,很难满足大企业的融资需求。所以,很多在农信社扶持下成长起来的企业,为了寻求大额信贷资金,投入了他行的怀抱。

  在转型改制为农商行之后,由于吉安农商行资本规模大幅提升,对企业的扶持能力也大大提高,对当地的所有企业,无论规模的小、微、中、大,都实现了“无缝对接”。

  与此同时,吉安农商银行自身发展规模也在不断攀升。截至2012年3月5日,吉安农商银行各项存、贷款总额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1.4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68亿元,其中存款增加5.79亿元,贷款增加3.89亿元,成为吉安市中心城区首家存贷规模超百亿元的金融机构。

  吉安农商银行党委书记杨国平告诉记者,吉安农商银行将以更有效的法人治理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步入更快、更好的发展阶段;将更加注重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贡献,更加积极地融入到吉安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成为落实吉安市委、市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金融力量,在服务经济社会中实现自己的发展,努力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银行、可持续发展的优质银行、名副其实的现代银行、精细化管理的流程银行和充满活力的和谐银行。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