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稽中散斗遗杯。”“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以上分别是晚唐诗人陆龟蒙和徐夤观赏秘色越器后留下的优美诗篇,两诗写的都是越窑青瓷中的秘色瓷,后者特别说明是“贡余”之物。据专家考证,秘色瓷是皇家专用的丧葬用瓷,在1987年4月陕西法门寺地宫开启之前,人们只能在古籍诗文中读到秘色瓷,无人目睹它的真容。“秘色”名字本身已让秘色瓷蒙上了光影变幻的神秘色彩,加上没有珍品传世,更加神秘莫测。直至法门寺地宫出土账单标明13件秘色瓷后,人们才一睹它的芳容。据专家考证,这些秘色瓷就是唐代余姚(今慈溪)上林湖一带的越窑烧制出来的。
唐代顾况在《茶赋》中赞美越窑青瓷“越泥似玉之瓯”。越窑分布于古代越州(今绍兴)、明州(今宁波)地区的绍兴、上虞、余姚、慈溪、鄞县(今鄞州)等地。据专家考证,位于原余姚今慈溪鸣鹤镇西栲栳山麓上林湖一带的越窑遗址,为越窑青瓷主要产区之一,该地古代隶属越州。从1957年始,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北京故宫博物院多次调查,先后在上林湖一带发现古上岙湖、白羊湖、杜湖(里杜湖)及古银锭湖(今彭东)四周古窑址120余处,其中以上林湖最为集中。如今如贝壳般大量堆积在湖中的瓷片,是当年越窑青瓷繁荣兴盛的象征。
非常遗憾的是,宋代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名震一时的上林湖越窑青瓷逐渐衰落、消亡。据原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越窑青瓷研究专家林士民研究员介绍,上林湖越窑青瓷衰落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宋皇朝在北方自设官窑,皇家定制的器具大量减少;二是汝窑、均窑、定窑等名窑先后崛起,分化了越窑的贡品份额;三是越窑瓷土天然不足,含铅量相对较高,适宜轻釉、薄釉,不宜重釉、厚釉,同时缺少工艺改革。笔者以为,主要还是工艺没有与时俱进,导致无法与后来居上者竞争。
除了秘色瓷目前仅发现的13件外,海内外博物馆及个人藏家收藏着大量越窑青瓷,包括中国主要港口通往世界各地的海上航道,也沉睡着不少因沉船或落水的珍宝,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自1997年以来已打捞出数万件精美的越窑青瓷,可见海底珍宝之多。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越窑青瓷成追忆,后来居上有龙泉。如今,精美的龙泉青瓷精美绝伦,类冰类玉,尤其是小巧的各式茶具,犹如绿玉翡翠,电灯透视,玲珑剔透,人见人爱。2009年,龙泉青瓷已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比之下,当年越窑青瓷的主产区慈溪、余姚、绍兴、上虞、鄞州等地,如今已经没有青瓷工艺传承了。2010年笔者曾拜访上林湖边的一家越窑公司,看到的青瓷作为杨梅酒、泥螺、蟹酱等土特产包装用瓷非常合适,作为茶具实则在不敢恭维。上述越窑青瓷的主产区,当今人杰地灵,物阜民丰,均为富庶宝地,尤其是慈溪、余姚地区,更是藏龙卧虎,藏家多多,越窑青瓷收藏如山。作为越窑青瓷故乡的爱茶人,笔者热切期望有见地的企业家能攻克工艺难关,让越窑青瓷这一绝世珍宝涅盘再生,重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