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去年以来,重庆市供销合作社围绕“两通两转两推进”工作思路,积极创新发展模式,构建流通体系,推进产业转型,在统筹城乡发展中作出了积极贡献。重庆供销合作社在“三化”同步建设中,强化组织基础,推进产业转型的做法得到了重庆市党委政府的肯定。近日,重庆市委办公厅《领导论坛》第8期、市政府办公厅《工作交流》第7期相继刊载了重庆市供销合作社党委书记、主任梁从友的署名文章,介绍了重庆市供销合作社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具体做法,值得各地供销合作社学习借鉴。
重庆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围绕“两通两转两推进”(加强农产品流通和农村资金融通,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小城镇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一手抓为农服务,一手抓社有企业发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完善城乡流通体系,加快联合合作,推进产业转型,全面提升为农服务水平。
创新发展模式 重建基层组织
改制以来,重庆市社以助农增收为目标,以资产联结为纽带,整合各类资源,建网建社,采取多种形式收复“失地”,重建了基层组织体系。截至目前,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共改造、恢复重建基层社300个,基层社总数达到516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863个、综合服务社2321个、专业协会1479个,覆盖全市100%的乡镇和95%的行政村,流转土地285.7万亩,入社农户281万户,全市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总数达传统基层社员总数的6倍多。
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综合服务社改造升级为基层社。选择供销合作社控制力强、规模大、前景好、辐射广的专业合作社,以及服务范围广、服务内容多、服务功能全、内部管理规范的农村综合服务社,在做好资产确权的基础上改造升级为基层社,履行基层社经营服务职能,并接受区县联社指导,已按此模式建成基层社266个。
将专业合作社联合组织改造为基层社。把愿意联合发展的专业合作社组织起来,组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引导其增强服务功能,扩大辐射半径,逐步改造为基层社。目前,全市230个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中,已有21个改建为基层社。
将龙头企业改造为基层社。吸纳有实力的、承认供销合作社章程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有企业及其他涉农企业,采取企业出资、供销合作社参股、当地政府出政策土地、社员出身份股参与的方式,借助社会力量恢复重建基层组织,已按此模式重建基层社13个。
发挥网络优势 构建流通体系
重庆市社在重组基层社的同时,加快网络建设,抢滩鲜活农产品流通市场。通过探索农超、产销对接,培育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冷链仓储物流系统、配送中心和社区超市,推进鲜活农产品零售终端网络建设,提升鲜活农产品流通专业化、规模化水平。
一是推进“一个场”。以区域性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建设为龙头,加快建设主城、区县、乡镇三级批发交易市场,上联生产基地,中进仓储配送中心,下入超市、社区店。已改造、升级农产品市场45个,总数达113个。二是推进“一个店”。投资建设“绿优鲜”农产品超市社区店,为专业合作社和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销售平台,为市民提供安全、价优的生鲜特色农产品。市农产品集团建成“绿优鲜”农产品社区店57个,营业面积4.2万平方米,日销售额80多万元,390个专业合作社、2500多种产品进入“绿优鲜”社区店销售。计划2012年建成“绿优鲜”农产品社区店500个,实现市、区县全覆盖。三是推进“一张网”。整合全系统信息资源,建设“内部管理、业务经营、农超对接”为一体的全市供销合作社信息化网络系统,形成全市“一张网”。为每个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和基层社配备1台电脑,完善信息联通直报,动态掌握农产品生产、供求、质量、价格及库存信息,店网联销,引导农户、合作社和企业按市场需求生产经营。
整合系统资源 推进产业转型
深化社有企业改革,加快资源整合、联合合作,推进产业全面转型,在重要领域开拓创新,在传统领域“收复失地”。
打造供销控股集团。推进社有企业跨区域、跨层级联合及战略合作,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资产重组、股权置换、品牌合作等,先后组建了农资、再生资源、烟花爆竹(日用品)和农产品等四大集团。
启动两大新型园区建设。一是与巴南区政府共同推进重庆巴南合作经济产业园建设。重点围绕肉牛产业,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农业科技为支撑,集种、养、加、销和农村金融为一体,组建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整镇、整村、整社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和产加销一体化,实现农民财产、股权、务工、产品创收增收,探索统筹城乡发展难题新途径。二是配套重庆IT产业,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园建设。在大足区规划3-5平方公里,首期启动2000亩,利用渝新欧铁路,回收欧洲废旧电子电器并进行环保拆解处置。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35亿元,年纳税额21亿元以上。
参与农村金融服务。围绕农村土地流转和“三权”抵押,先后组建两家注册资本各1亿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参与组建村镇银行,在4年内实现“三权”抵押融资100亿元的目标,促进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作者系重庆市供销合作社党委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