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上海,茶潮涌动。
2012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于5月18日至21日在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来自国内及港台、新加坡、越南、斯里兰卡等地的350多家茶叶、茶具、茶机械企业参加了本届展会。绿、红、白、黄、黑、青六大茶系异彩齐放,石质、木质、紫砂等精美茶具闪亮登场,新型茶叶机械设备重装亮相。博览会盛况空前,取得了圆满成功。
印象一:长风几万里 茶香满沪上
在上海市这个时尚都市的大背景下,多彩的少数民族茶业以绚丽的民族风情亮相展会,淋漓尽致地诠释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也是时尚的”的理念。
透着山野灵气、身着民族盛装,活跃在来自四川、云南、贵州参展企业上的少数民族姑娘们无疑是展会上的一大亮点。四川雅安的藏茶品鉴会,云南白族的民族茶艺表演,满身银饰的贵州苗族女茶艺师,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醇香扑面的民族地区茶叶茶品,给参展客商和上海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在贵州江口县“梵天素心白茶”的展台前,苗族姑娘们排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带来的贵州梵净山特有的珍稀白茶,受到了众多客商的关注。出席展会的江口县人大副主任、茶办主任刘仕民告诉记者:“江口县地处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梵净山区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得非常好。这里出产的梵净山白茶,因其品种珍稀,香气、口感独特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江口县近几年来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之一,这次参会就是希望通过上海这条东方茶路,把江口的优质茶叶推荐给全国人民、推向世界。”
印象二:红杏枝头春意闹
中国的快消速溶茶市场经过近十几年的培育和发展,已经趋向成熟。从上海展会,记者强烈感受到快消速溶茶市场即将到来的竞争与繁荣。
应该承认,“立顿”对快消速溶茶市场功不可没,并且走在了前面。但面对这样一个没有任何技术壁垒,却拥有庞大市场的产业,中国企业是继续观望感慨还是投身其中,这不仅是态度问题,更是关系整个产业发展和消费者利益的问题。展会上,来自斯里兰卡的速溶红茶备受关注。它们真正进入中国还不到一年,却已经在中国市场上分到了一杯羹。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速溶茶市场不仅庞大,而且包容性强,需求上呈现多样化、精细化、多层次的走势。只要定位准确、特色鲜明、品质保障,就一定能赢得一席之地。走在前面的不一定可怕,可怕的是缺乏追赶和超越的精神。
本届展会上,中粮集团带来了其“大国茶园”快消速溶茶全系列口味产品。自2009年强势进军快消速溶茶产品市场以来,中粮集团的快消速溶茶系列产品发展迅速。“我国快消速溶茶产品的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由于有中粮集团的品牌优势和品质保障,中粮速溶茶系列推出以来市场反应良好,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认可。我们将继续坚持‘产业链、好产品’的战略发展目标,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经济便捷的茶产品,力争成为中国快消速溶茶的第一品牌。”中粮参展负责人说。
而云南龙润茶业自2011年推出速溶普洱茶以来,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展会上,记者巧遇前来观展的龙润茶业上海总经销杨靖灵。据他分析,就像速溶咖啡带来了咖啡消费方式乃至整个产业格局的改变一样,速溶茶无疑是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不仅利于茶产业的多元化、多样性开发,更是中国茶叶走向世界的又一个突破口,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因此,未来的速溶茶市场,必将是大品牌、大企业重点争夺的领域。“龙润集团是国内知名的制药上市企业,做大做强茶产业是集团多元化经营的重要战略。龙润速溶茶虽然才刚刚起步,但经过86道质量把关,无残留、无添加、百分百纯茶的品质保障正是龙润茶对安全、卫生、健康理念的践行。过去速溶茶市场是‘洋’品牌一枝独秀,国内品牌企业近三年才开始进入,竞争其实才刚刚开始,龙润将进一步加大市场推广和新品开发的力度,用品质塑造品牌,以品牌赢得市场。”
中粮、龙润等名优企业投身快消速溶茶领域,必将打破原有的市场格局,促使整个产业调整和优化,在给消费者带来更多实惠的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快消速溶茶品牌崛起的希望。而要真正实现超越,前人的经验其实正值得学习与借鉴,那就是——创新、品牌扩张和强强联合。
中粮来了,龙润来了,未来必定还有更多的闯入者。快消速溶茶,竞争才刚刚开始。
印象三:百川东到海 铺筑大茶路
上海茶博会于2005年开始举办,至今已历时8届,已经成为国内最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专业化、国际化交易平台之一,吸引了全国18个省以及众多境外茶企业的参与,规模一届比一届大,层次也越来越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上海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茶叶的消费市场和销量十分庞大,且呈多元化、多样性趋势,是茶业厂商的必争之地;二是上海是个“大码头”,水、陆、空交通便利,是中国茶业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上海茶博会组委会除了向茶企业提供参展服务外,还为参展企业常年提供各种信息、咨询、商务等服务,一头关注企业,一头紧盯市场,使茶博会的效应得以延续,有效助推了企业的市场拓展,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这不仅是上海茶博会的一大特点,也是今后各地会展应当吸取的一个好经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院副院长、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郑国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而本次会展的主办方上海茶叶行业协会秘书长陈子法对他“两轮齐动”的办会思路更是颇有心得:“发挥行业资源优势,为中外茶业‘采、供’两个轮子增加润滑剂,交互提升。在致力于推动‘供’的同时,通过对来沪企业做定位指导和营销策划,帮助产销对接从而提升‘采’,真正把企业送上发展新跑道,使上海茶博会产生显著的‘热效应’,聚集一大批优质参展商和中外采购商,不仅丰富了市场,也为全国茶产业铺设了畅销通路。”
茶马古道,一条远起盛唐,近接上世纪的历史驿道,它连接了我国内地与西南、西北边疆各地,架起了通往中亚、中东、欧洲等地的国际茶叶商贸长廊。今天追溯这条古道,更多的是对历史的追忆、精神的弘扬。在海洋经济方兴未艾的今天,要振兴中国茶业,我们需要一条走向海洋的新路。上海,这座位于东海之滨的国际大都市、长三角龙头,通过搭建“茶博会”这个平台,已经架起了一条面向海洋、内接国内各省区市、外连世界各国的东方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