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立足自身优势 着力构建网络
——河南省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图①、②石板岩供销合作社的今昔对比

  图③ 新乡农资配送中心

  图④ 林州合涧镇供销合作社便民超市

  图⑤ 淅川配送中心

  图⑥、⑦ 郑州供销中心和物流园

  近年来,河南省供销合作社大力推进基层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河南省社有市级社18个、县级社132个、基层社1859个,发展专业合作社4200家,农村综合服务社4.7万家,经营服务网点6.4万个。2011年完成购销总额3345亿元,实现利税26.1亿元,其中基层社实现利润近3亿元,占11%,另有34家基层社被总社评为“百强基层供销合作社”。

  注重资产保全、经营和管理

  资产是基层社改革发展的基础。河南省各级供销合作社在推进基层改革中,注意保全、盘活资产,加强资产经营与管理,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使基层社逐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保全社有资产,奠定发展基础。2011年底,河南省基层社资产总额99亿元,居全国第2位,所有者权益15亿元,居全国第3位。在改革改制中,注重保留社有资产。林州市社无论是处理银行债务、社员股金,还是安置分流职工,绝不处置资产。全市16个基层社的资产基本全部保留,600多个村的网点资产也基本健全,为供销合作社后来的改革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11年底,林州市社资产总额2.7亿元,实现商品销售总额33亿元。

  盘活社有资产,提升资产效益。对陈旧、闲置资产积极盘活开发,发展农村超市、集贸市场等经营网点。林州市姚村基层社通过“社内筹资、职工集资、工队垫资、预收承租费、社内统一开发管理”的方式,对地处集镇黄金位置、原来设施陈旧的资产设施进行改造开发,建成1.8万平方米的供销大楼,一层3700平方米用于供销超市,二至六层作职工住宅楼。这样既增加社有资产550万元,也让干部职工得到了实惠。

  加强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淅川县社成立社有资产管理中心,对基层社资产进行测量、评估、登记标号、入档,进行统一管理。重大投资、项目建设、大宗业务经营等须经职代会讨论通过,由县社统筹规划,集中开发。同时加强财务管理,有效遏制了“没钱卖资产,有钱乱开支”的现象。 

  实行“一县一社”管理体制

  在推进基层社建设时,河南省供销合作社注重发挥县级社的统领作用,推行县基一体化垂直管理和“一县一社模式”,由县社统筹资源推进基层工作,同时注重发挥县社企业的龙头作用,带动基层社及经营服务网点建设。目前,全省有97%的县级社采取了上述模式。内乡县社建立基层社发展基金,各基层社交纳、统筹使用,每年集中资金在乡镇建1—2个项目。几年来,已在全县16个乡镇建立了17个营业面积均在8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淅川县社积极整合内部资源,打造龙头带动基层网点建设,先后筹建了万客来供销商贸有限公司、惠达农资公司、花炮专营公司、农产品再生资源公司四大企业,并以这四大企业为龙头,促进基层网络的纵向延伸。惠达公司通过品牌代理、集团采购、配送销售等措施,为基层社各经营网点提供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等一站式服务,年销售额达8000万元,市场占有率超过85%;以花炮公司为龙头的烟花爆竹配送,年销售额达到1500万元,市场占有率达到90%,成为基层流通网络的骨干带动力量。

  加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

  依托保存较为完整的资产,多策并举改造基层网点,培育网络龙头,开展连锁配送,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林州市供销合作社按照“城区建配送中心、集镇建中心超市、农村社区建中心店、行政村建农家店、自然村发展加盟店”的网络发展规划,加快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目前,已在农资、烟花爆竹、家电、农副产品、再生资源等方面建成8个市场、商场,10个配送中心,38个中心超市,110个中心店,780个农家店,实现了村村有网点、店店有超市,在农村流通中发挥了主渠道作用。新乡县社整合资源,打造农资、日用品、农产品、再生资源、烟花爆竹五大网络,以县农资有限公司为龙头,整合五家社属农资经营企业,先后投资7400余万元建起了豫北地区最大的农资配送中心,总仓储面积达3万平方米,仓储能力6万余吨,配送汽车26辆,全年销售各种化肥、农药、种子达10万余吨,销售额2.2亿元,并且依托配送中心带动,发展经营网点1500多个,经营业务延伸至周边县市。

  此外,在乡镇建超市也是河南省供销合作社加强基层社建设的有效途径。内乡县社在乡镇建设的都是800—1000平方米的超市,年销售额在400—600万元,利润在20万元左右。建一个乡镇超市就可以使一个基层社起死回生。

  突出项目建设

  河南省供销合作社在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中,注重发挥项目的带动支持作用。在抓项目建设中坚持“抓项目建设必须要有收益有回报”这一原则,妥善处理项目建设与资产租赁的关系、项目建设与挂牌合作的关系、项目建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努力做好项目的论证与立项,搞好项目的包装与策划,加强项目的宣传与推介。内乡县社投资1000多万元筹建了瓦亭农贸市场,总面积4500平方米;投资1000多万元筹建了灌涨中储粮项目,年收储量2.5万吨;同时通过“四个一点”(公共积累筹一点、招商引资入一点、建筑单位垫一点、门店先期支一点)的办法多方筹措资金,利用各基层社空闲的场地、院落,在全县16个乡镇建立了17个营业面积均在8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新乡县翟坡基层社引进资金合作建设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日用品超市;合河基层社利用闲置场地,引进新飞集团公司投资1000万元的包装项目,正在建设中;古固寨基层社引资300多万元,建成一座面积3000平方米,集餐饮、洗浴、住宿为一体的商务酒店,已投入运营。

  创新体制机制

  河南省供销合作社在基层建设中,积极探索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经营体制和机制,增强发展活力。新乡县供销合作社在2000年对全县基层社100多个门店全部实行买断承包经营责任制,由职工牵头集资一次性买断若干年的经营权,经营者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调动了职工经营积极性,扭转了基层社长期亏损局面。但这种形式由于资产占用费多年不变,不仅影响基层社收益,而且不利于做大做强。因此,新乡县又在部分基层社门店尝试股份制、经营权转让等经营形式,引进了社会资本,使基层社的经济效益大幅提高。林州市社注重基层社和市社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积极推进承包经营。按照程序要求公开竞价,同时吸收社会有经营头脑、有经济实力的能人参与,保证了市社和基层社的稳定收入,激发了承包者的积极性,增强了发展活力。

  不拘一格选聘社会能人

  河南省在基层组织建设中扩大开放办社范围,吸引社会能人加入供销合作社,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林州市原康供销合作社负债累累,难以为继。市社为开拓思路,大胆聘任寨南背村支书、建筑工队长郭九山担任供销合作社主任。郭九山上任后,精简行政人员充实第一线,先后兴办木制家具厂、纸箱厂,组织农民办起养鸡合作社、养猪合作社,承包荒山4000亩。经过几年奋斗,终于使一个濒临倒闭的基层社发展成为示范社。几年来,林州市社共招聘5位村支书、建筑工队长和农村经营能手担任基层社主任,聘任60多位农民担任村级服务社社长,为供销合作社增添了新的活力。

  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

  河南省各级供销合作社在推动基层组织发展中,积极争取党委和政府支持,营造良好发展条件。经过努力争取协调,省委省政府把“加快县级供销社体制改革”作为工作任务写入报告文件。省政府办公厅2009年下发了加快县级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意见,今年将批转加快县级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省财政厅积极落实“新网工程”配套资金,由以前的1∶0.5提高到1∶1。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国土资源厅分别与省供销合作社联合下发文件,解决县社参照公务员管理和土地确权登记问题。省委组织部对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网络、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进行整合,与供销合作社共同打造“供销新网”。民政部门鼓励供销合作社利用网点开展福利彩票销售业务,联通、气象等部门支持供销合作社网点增设气象、电信代理等服务。


>>案例链接

林州市供销合作社:老典型谱写出新篇章

  河南省林州市是供销合作社“扁担精神”的发源地。近年来,林州市社坚持“夯实基础、创新机制、强化服务、加快发展”的工作思路,着力构筑新网络、谋划新发展、实现新跨越,走出了一条创业立社、创新强社、富民兴社的新路子,使供销合作社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形象显著提升,“扁担精神”在新时期得到进一步弘扬光大。2011年,全市供销合作社实现销售总额32.5亿元,基层社占15.3亿元;利润总额2100万元,基层社占1283万元;并有7个基层社入选全国销售百强基层社。

  前些年,林州市供销合作社在改革改制的过程中,注重保留社有资产,无论是处理银行债务、社员股金,还是安置分流职工,都绝不处置资产。全市16个基层社,乡镇资产基本保留,在600多个村的网点资产也基本健全。正因如此,林州市社才能进行资产盘活,加快了资源整合。针对供销合作社资产陈旧、闲置等状况,姚村基层社通过“社内筹资、职工集资、工队垫资、预收承租费、社内统一开发管理”的方式,对地处集镇黄金位置、原来设施陈旧的资产设施进行改造开发,建成1.8万平方米的供销大楼,一层3700平方米用于作为供销合作社超市,二至六层作为职工住宅楼。通过资产盘活开发,既实现了资产的保值增值,增加社有资产550万元,也增加了效益,每年净增收35万元,还让干部职工得到了具体的实惠。

  为适应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农民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林州市供销合作社按照“城区建配送中心、集镇建中心超市、农村社区建中心店、行政村建农家店、自然村发展加盟店”的网络发展规划,大力加快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目前,已建成中心超市38个、中心店110个、农家店780个,发展加盟店230个,在农村流通中发挥了主渠道作用。同时创新经营机制,提升管理水平,注重基层社和市社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积极推进承包经营。按照程序要求公开竞价,同时主动吸收社会有经营头脑、有经济实力的能人参与。通过这种方式,保证了市社和基层社的稳定收入,激发了承包者的积极性,增强了发展活力。并且在具体经营过程中,各单位也积极创新机制。河顺供销合作社采取资格股和经营股两种方式吸纳职工入股,对经营股按年息7.2%付息,吸引了400多万元资金,在推动供销合作社开展经营业务和资产开发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林州市供销合作社也改变经营方式,积极推进服务创新,将过去“坐门等客”、“有啥供应啥”的传统经营模式转变为“农民需要啥就供应啥、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积极为农民开展科技推广、农机租赁维修、婚介服务、非处方药店、红白喜事等服务。这些新的经营项目目前已成为供销合作社联系群众的纽带,成为供销合作社新的经济增长亮点。

淅川县供销合作社:建网络 强管理 推进基层快发展

  淅川县供销合作社在河南省打造全新供销合作社的过程中,按照“建网络,强管理,推进基层快速发展”的思路,把基层供销合作社建设和发展作为县供销合作社的“一号”工作来抓,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基层社服务“三农”能力明显增强。2011年实现销售总额4.6亿元,实现利润660万元,其中基层社三年利润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占全县供销合作社利润总额的70%。

  五网并举 推进网络建设

  淅川是一个集山区、库区、移民区于一体的贫困县,由于独特的区位环境,原有的经营网点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阵地萎缩丢失现象十分严重。近年来,淅川县社借助移民迁安、“新网工程”建设等机遇,下大力气,按照五网并举的总体布局,积极推进日用消费品、农资、农副产品、烟花爆竹、再生资源五大网络建设。

  以基层社为主导大力发展乡村网络。以现有网络为基础,市场化运作,采取龙头筹一点、业主投一点、社会借一点、赊销垫一点、整合资源省一点和争取项目扶一点的多元筹资办法,拓宽筹资渠道,破解资金难题,筹借资金1600万元,建设乡村两级超市直营店310个;吸纳社会资金600多万元,发展加盟店214个,并争取新网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扶持374万元、相关配套资金1300万元,保证了网点建设的资金需要。目前,全县共建成超市750个,网点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全覆盖。

  以县直公司为依托,培育网络龙头。县社以直属专业公司为依托,剥离优势资产,先后筹建了万客来供销商贸有限公司、惠达农资公司、花炮专营公司、农产品再生资源公司四大企业,并以这四大企业为龙头,促进基层网络的纵向延伸。惠达公司通过品牌代理、集团采购、配送销售等措施,为基层社各经营网点提供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等一站式服务,年销售额达8000万元,市场占有率超过85%;以花炮公司为龙头的烟花爆竹配送,年销售额1500万元,市场占有率90%,成为基层流通网络的骨干带动力量。

  一县一社 强化基层管理

  淅川县社结合基层实际,整合全县资源,突出为基层服务,积极探索“一县一社”的管理模式。县社成立社有资产管理中心,加大对基层社资产的管理力度,重大投资、项目建设、大宗业务经营等需经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由县社统筹规划,集中开发,争取最大的开发效益。同时,制定实施基层社年度目标管理制度,县社机关班子成员对基层社进行划片、分包,强化指导服务,并且加强督查、严格考核,按照目标责任,对完不成任务的人员予以警告、免职、调离,而对于工作突出的基层社职工也会给予物质奖励、提拔重用,由此也就增强了基层社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动力。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