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5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购物中心过剩隐忧

荆宝洁

  究竟需要多少购物中心?问题还没有找到答案之前,建设狂潮已扑面而来。在一线的开发商们感受最为强烈。

  “选址的风险十分高。或许你正在集中精力打造一个社区商业购物中心,但不远处马上就会有体量巨大的购物中心冒出来,带来恶性的竞争。”一位地产商如是说。

  据世邦魏理仕(CBRE)的数据,全球面积最大的3个在建购物中心都在中国,此外,在建购物中心规模排名前十的城市中,中国占了8个。

  住宅被“限购”,投资商们将热情倾注到了商业地产的建设上,尤其是一些大型购物中心。理性的思考者们,已经开始担忧衔枚突进的恶果。

  如果正在建设的购物中心大潮,主要不是源于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推动,而是更多受地方政府、投资者主观判断的影响,疯狂增长之后的过剩隐忧是否在所难免?

  国际知名的商业地产代理机构莱坊对此提出疑虑。该机构去年底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中国部分区域的零售物业(包括购物中心),已初露过度建设迹象。而物业方可能通过招揽普通商户来填补空缺,将对其他商户造成毁灭性打击。

  供过于求最直接的影响,是空置率的上升和租金下滑。根据世邦魏理仕发布的《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房地产市场报告》,天津和北京由于大量新增供应,商业地产空置率分别上升至13.5%和12.6%,沈阳、西安、重庆的租金均小幅下滑。高力国际报告称,一季度广州市大型购物中心空置率上涨至11%,首层租金则环比下降1.4%。

  购物中心大跃进的时代下,一些个体仍然难逃溃败的命运。

  直到现在,仍有一些失败的商业地产在挣扎中。2008年开业的沈阳百联购物中心,开业4年仍十分冷清。北京五棵松地区的华熙乐茂,5年前就已建成并招商,太平洋百货关门后,时至今日仍未改变大面积空置的命运。位于东直门地区的国盛时尚购物中心,曾多次宣布开业时间表,但目前仍处于停业状态。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