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我们看到了“扁担精神”两种截然不同的传承方式:一种是对“扁担精神”从内涵到服务方式最本真的传承,一种是坚守“扁担精神”内涵,而在服务方式上大胆开拓创新的发展式传承。
前一种传承方式多是在杏城、上阳武这样的山区供销合作社。这些供销合作社所处的地区非常偏僻,贫穷的经济条件也鲜能吸引到社会资本参与当地商业经营。对于一年到头很少走出大山的当地农民来说,供销合作社是他们与外界进行商业和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桥梁,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而供销合作社在这种经济环境中,不仅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为了满足当地农民的生产需求跋山涉水肩扛手提是常有的事情,而且经营利润也非常低。面对这种现实情况,供销合作社没有选择离开大山、离开农民,这种安于寂寞,爱农、助农的精神难能可贵;供销合作社也没有因为自身在大山里无可替代的商业桥梁作用,而夜郎自大盲目发展,这种从实际出发用农民最需要的方式服务农民、科学传承“扁担精神”的理智更加难能可贵。
后一种传承方式多存在于肖家庄这样的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供销合作社。这类供销合作社所处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发展速度较快,拥有便捷的交通、畅通的信息以及迅速增长的购买力。与之相随的是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更加多样,商业竞争逐渐激烈。供销合作社“扁担精神”肩扛手提的服务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农民需要更多元化的服务方式、更高的服务水平。这类供销合作社最终选择了以现代化的企业发展方式改变、壮大自身实力,这一过程无疑是艰苦的、疼痛的,但也是勇往直前的。这类供销合作社放下了“扁担”,却把“精神”融入血液,正是“扁担精神”的精髓支撑起他们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勇敢前行,并不断取得胜利,赢得农民尊重。他们对“扁担精神”的坚守难能可贵,他们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对“扁担精神”的开拓创新对现阶段全系统的发展来说更具价值。
无论是山区供销合作社对“扁担精神”最本真的传承还是经济条件较好地区供销合作社对“扁担精神”的发展式传承,他们无疑都是从自身所处社会经济环境、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选择的传承道路。正是基于此,上阳武供销合作社才能建社至今从无亏损;肖家庄供销合作社才能成为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示范基层社”;山西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才能利润破亿元,供销合作社系统才能在山西拥有良好的社会形象。
“扁担精神”在山西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的传承难能可贵,难在从脚踏实地、科学发展,贵在坚守信念、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