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90706296是潍坊市奎文区农信社员工王元元,而编号106则是社区义工王元元。
作为农信社员工的王元元有9年工龄。为客户办理业务时,她会问自己:“如果这个客户是自己的亲人,自己会怎么办?”
作为义工的王元元有7年“工龄”。7年来,她已记不清帮助过多少人,捐助了多少钱,在看到受助的那个人去世时曾想到放弃,而每当另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出现时,她又义无反顾地奉献在爱的旅途上。
无私奉献 爱心无价
“说实话,一开始做义工是觉得好玩,通过参加活动认识很多朋友。”王元元说得坦率,并不刻意掩饰,但随后发生的一件事让她彻底没有了“杂念”。
“2007年的时候,有个患白血病的小女孩叫点点,她家是农村的,难以支付高额的治疗费用。我和其他义工凑了几千块钱去看她。当我们把钱交给她家人的时候,点点的奶奶、七十多岁的老人给我们跪下了,一个劲地说我们救了一条命......”王元元说不下去了,泪花在眼里打转。这一跪,让她“这辈子也忘不了”。她说她承受不起。
“从此以后,做义工不再是好玩的事情,而是有一种力量推着我去做。”王元元转变了刚开始的观点。
2008年,王元元在潍坊市人民医院见到了10岁的毛金鹏。
“本来我们是去看他爸爸。金鹏四岁的时候,爸爸出了车祸,高位瘫痪,脖子以下都不能动。他妈妈扔下他们父子远走他乡,年幼的金鹏开始独自照顾爸爸。”王元元说。
“阿姨,你尝过挨饿的滋味吗?有一次,我五天五夜没吃上饭,光有进的气,没有出的气。” 金鹏的话让王元元的心像针扎一样难受。“阿姨,你知道这个啥味吗?”金鹏指着麦当劳宣传页上的汉堡包问王元元。王元元二话没说,买了汉堡包送给金鹏。“你知道他拿到汉堡包后第一个动作是什么吗?先喂给他爸爸吃。他爸爸不吃,让他吃。金鹏就说,爸爸,你吃吧,没有你就没有我。”
“没有你就没有我。”这句话长久回荡在王元元脑海里。“我觉得不是我帮他,而是他在帮我。帮我认识亲情的可贵,学习乐观、坚强这些可贵的品质。”天冷了,该给金鹏添件棉衣了,孩子长高了,该买双大号的鞋了……
寒来暑往,4年来,金鹏成为王元元心头的牵挂。现在,金鹏喊王元元“干妈”。“其实,我觉得有点别扭,毕竟我还没生孩子。”王元元不好意思笑了,“但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不能再把他推到门外去。”多年的义工经历,在王元元的内心,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份很难割舍的亲情,“给他们希望后不能再让他们失望。”
因爱相聚 人人传承
“在单位,不仅我一个人,好多同事也在默默无闻地做义工。”在王元元的带动下,同为农信社员工的丈夫罗志平加入进来了,大圩分社的刘金光加入进来了,体育场分社的薛咏梅、杜倩云、王冰加入进来了……
截至目前,奎文区农信社有30名义工,年龄最小的只有24岁,年龄最大的44岁。他们以爱的名义相聚在一起。
薛咏梅,奎文区农信社体育场分社客户经理。她说:“第一次做义工,是帮助残疾人杨波涛实现看大海的梦想。当亲眼看到杨波涛面对大海,高兴地大声呼喊的时候,我心里有种很特别的感觉,觉得很舒畅。”后来,去青州市杨集庵村看望山上的留守老人,在寒冷的平安夜义卖苹果救助白血病患者杨阳……只要有时间,薛咏梅不仅自己做义工,还带着孩子一起做义工。
“知道和做的距离很远,但现在很近。”更让她意想不到的是,自己对工作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原先为工作而工作,面对工作上的困难,心里打怵。现在对工作很有激情,想想那些残疾人,想想那些孩子,工作上的这点困难算得了什么呢?”
杜倩云,奎文区农信社体育场分社柜员。这个1988年出生的姑娘是农信义工队伍里年龄最小的。在青州杨集庵村的“爱心诊所”、临朐山区李子行小学的“希望教室”和“爱心图书室”都有她忙碌的身影。“我现在工作很努力,不只是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希望能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和帮助。做义工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帮助别人所带来的快乐,这是一个寻找生命意义的美好过程。”这是他的感悟。
想过回报吗?“看着那些孤苦无依的老人,你还想要什么回报?看着那些不能自理的残疾人,怎么可能还想着他人回报?”
会坚持做义工吗?“只要我能吃得起饭,我就会坚持做义工。”“只要我有时间,我就去做义工。”他们的回答坚定、果断。
有没有人觉得你们是骗人的?“因为我们是农信人,没有人会怀疑我们。大家对农信文化、农信社的认可,才会有对我们的认可。”他们的回答有自豪,有骄傲。
“因为我们是农信人。”简单朴实的一句话包含着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内涵丰富的企业文化。
在潍坊青州,为全面打造“和谐农信”和“温暖农信”,青州农村商业银行连续3年组织开展了“感动青州农村商业银行”人物评选,对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爱岗敬业的员工进行表彰,弘扬正气;在烟台长岛,34名青年员工自发组织成立了长岛县农村信用联社青年志愿者协会,走上街头打扫卫生,到敬老院陪伴老人 ……
山东省联社成立以来,在全省农村信用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积极奉献爱心,慷慨伸出援手,热情帮助困难群体,真情回报社会,累计向希望工程、教育基金、残疾人福利基金、社会特困家庭及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等地震灾区捐款捐物6045万元,在鄄城县和平邑县分别捐建了希望小学和敬老院。2011年,开展“慈心一日捐”等活动,全年捐款225.9万元,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