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背篓精神”是供销合作社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供销合作社人奋发图强、积极进取,使供销合作社成为了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经济体制的改革,供销合作社转变了经营服务方式,开拓创新,与时俱进。那么在新时期里,当年的“背篓精神”得到了怎样的传承与发扬,又被赋予了哪些新的内涵?3月7日,本报在北京市房山区供销合作社召开了“传承背篓精神座谈会”,就新时期里“背篓精神”的传承与创新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
时代造就“背篓精神”
王砚香 (原北京市房山县供销合作社副主任、黄山店“背篓精神”创始人)
从1953年在供销合作社工作,到1992年退休。在这40年的时间里,我经历了供销合作社在计划经济时期的辉煌,也经历了市场经济对供销合作社所带来的冲击。但是,供销合作社支持工业与农业发展的使命始终没有变,艰苦奋斗、一心为民、服务“三农”的宗旨也没有变,“背篓精神”就是供销合作社使命与宗旨的一种诠释。
“背篓精神”的实质我认为是方便农村群众,支持农业生产。当年,我们在房山县黄山店供销合作社分销店为山区的生产大队和村民服务时有这样一个口号,“艰苦的路我们不走,群众就得走;我们一个人走一遍,就免得群众很多人都走一遍。”1958年,中央发出号召要搞好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搞好农业基本建设。群众劳动很紧张,工作量大,没有时间来供销合作社买东西。我当时就想,要帮助群众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由供销合作社把群众所需的各类商品送上门或者是送到田间地头,这样大家就可以在休息时买到所需的东西,为大家节约时间和精力,可以全心全力地进行农业生产。
60年代初期,国家大力开展经济建设,为响应中央提出的“三上山”(人上山、畜牧上山、生产资料上山)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山区农业与经济的发展,我们黄山店分销店的职工积极为农业的生产和建设做好保障,每天背篓上山为山区的群众送货,并收购群众手中不需要的农副产品、农用器具等,从而方便了山区群众和生产大队的生产和生活。不管刮风下雨,我们为山区的群众提供定时、定点、定路线、定商品服务,大到水缸小到绣花针,只要是群众需要的我们一定满足。我相信在新的时期里,供销合作社一定会将“背篓精神”更好地传承发扬下去,始终为国家的发展和群众的生活提供方便的服务。
“背篓精神”始终激励我们前行
栗桂君 (北京市房山区供销合作社主任)
房山区供销合作社成立于1948年,在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供销人为供销合作事业而奋斗着,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更创造出了闻名全国的“背篓精神”。建国初期交通不方便,山区农民的所有生活生产资料都是由供销合作社来供给,农副产品也靠供销合作社收购、调拨给城市。供销合作社体现出来的是桥梁作用,是农业对工业发展的支持。
“背篓精神”的创始人王砚香当年为解决山区农民卖货难和购物难,带领黄山店分销店的供销职工长年坚持为山区群众送货,历尽艰险,创建了全国闻名的“背篓精神”。王砚香创造的“背篓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累、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精神。他背篓上山,送货下乡,心里想着群众,宁可自己吃苦也要为群众提供方便。
几十年来,“背篓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鞭策着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山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我们仍然要将“背篓精神”大力传承下去,以供销合作社人的真诚和热情尽心竭力地为“三农”服务,赢得政府和群众的信任。供销合作社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城市,起到了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回顾过去,在“背篓精神”的激励下,供销合作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展望未来,我们将把“背篓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使供销合作社更加辉煌。
化国东(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供销合作社主任)
“背篓精神”的那种艰苦奋斗、为民服务、支持工农业生产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张坊镇供销合作社的每一位职工。老一辈的供销人为了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和供销合作事业的发展奋斗了一生,“背篓精神”的创始人王砚香当年说的那句口号,“艰苦的路我们不走,群众就得走;我们一个人走一遍,就免得群众很多人都走一遍”是当年供销合作社在支持农业生产、服务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
现在,张坊镇供销合作社将这种精神传承下来,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供销合作社进一步拓展了服务职能,在新时期里成为了协助政府推动地区农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的主要力量。张坊镇一共有15个自然村,其中10个自然村位于山区,很难开展传统的农业,因此当地农业以种植磨盘柿子为主。但是,供销合作社在为农服务的过程中发现,单个农民对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波动的抵抗力很差,并且很难在价格谈判中取得主动,因此农民要致富一定要联合合作。看到这一点,张坊镇社积极发挥系统优势,牵头成立了张坊联农磨盘柿专业合作社,把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通过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供应农药化肥、统一销售,从产到销提供一条龙服务,有效地稳定了柿子的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历经艰辛和困难,为了帮助农民有一个好的销路,我们深入华北、东北和内蒙古等地区为农民开拓市场、寻找销路,并深入山区为需要帮忙的社员提供帮助,是当年的背篓精神一直激励和支撑着我们。如今,我们为农服务不再用背篓了,但这种艰苦奋斗和为农服务的精神将永远传承下去,我们始终牢记供销合作社的宗旨,把为农服务作为工作的核心,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贡献力量。
传承精神 牢记宗旨 创新服务
耿春林 (北京市房山区农产品产销协会秘书长)
上个世纪50年代供销合作社的宗旨是为老百姓服务,“背篓精神”就是最真实的体现,现在这面红旗仍然在飘扬。我认为供销合作社“背篓精神”的内涵是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忧,帮群众所需。当年,王砚香等老一代供销人通过背篓上山把农民需要的商品到家中,送到田间地头,同时收购农民手中的农副产品和不需要的废旧物资,为山区农民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在这个过程中,老一代的供销人不顾山难险阻、不畏风雨、不辞辛劳,定时定点地为山区的群众提供服务,这些充分体现了供销合作社扎根农村、为农服务的宗旨。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划经济时代已经过去,供销合作社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逐步地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式。在新的时期里,供销合作社转变了为农服务的方式,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帮助农民寻找农产品的销路等,这些行动都体现了供销合作社一心为农、带农致富的精神,不但传承了老一辈供销人的那种背篓精神,并且把这种精神进一步地发扬光大,从过去的服务山区群众,支援农业生产,到现在的带农增收致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供销合作社都始终继承着那种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精神。
现在房山区已和以往不同,房山区供销合作社组建了农资公司并定期为农民提供免费的培训,同时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加工厂来推进房山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并打造了磨盘柿子品牌,使当地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希望在“背篓精神”的激励下,供销合作社在为农服务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李海霞 (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农业科科长)
房山区张坊镇供销合作社一直以来传承着“背篓精神”,始终把助推农业发展、方便群众生活作为重要的使命。张坊镇全镇152.4平方公里,有15个行政村、2.1万人。然而我们打造的磨盘柿子是北京市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佳的。为加速磨盘柿子产业的发展,张坊镇社牵头成立了磨盘柿子专业合作社,带领当地农民抱团生产和销售。此外,张坊镇社还积极为果农提供各种服务。在产前,为所有果农进行相关农技知识的培训;在产中组织农民科学的施肥和果树的修剪;在产后再组织果农找销路,使磨盘柿子年销售额达到2500万元。
同时,张坊镇社不断扩大磨盘柿子的产业链,协助我们建设了2个磨盘柿子的加工厂,并成功地将冰柿推广到各大超市中。2011年在镇供销合作社的帮助下,我们成功地和房山区的6家超市进行了产销对接,有效地保障了磨盘柿子的销路。此外,镇供销合作社还积极拓展旅游业,开展农家采摘旅游。目前,采摘旅游的收入占磨盘柿子销售收入的1/5。
张坊镇社将当年的“背篓精神”传承至今,并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使当地的柿子产业做大做强。目前,磨盘柿子不仅进入到河北、内蒙古以及黑龙江等地的国内市场,而且还远销俄罗斯。供销合作社在新时期里继续发扬了“背篓精神”,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当地农民的增收致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王凤国(张坊联农磨盘柿专业合作社社员)
以前的供销合作社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生产生活中为我们提供的服务与帮助,供销合作社为我们提供生产所需的化肥和农药,还有生活上所需的各类商品,满足了老百姓的日常需求。改革开放以后,进入到了市场经济时代,供销合作社的经营与服务也不断地改变。现在的供销合作社不但为我们提供所需的各类农资商品,并且还成为了带动农民进行合作生产,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力量。
以我的切身感受来说,从前我们种植磨盘柿子最担心的是找不到销路或者出售的价格太低。以前我们的磨盘柿子只能卖到五六分钱一斤,赚不了什么钱,而且以前都是粗放型管理,各自种各自的,都是靠天吃饭,即使在风调雨顺的年景,也常常遇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改革开放以后,新时期的供销合作社给我们带来了希望,他们不但为我们提供生产所需的农药、化肥和生产技术,并且带领我们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抱团闯市场,通过打造磨盘柿子的品牌,提高了柿子的价格,现在每个磨盘柿子可以卖到5元钱,农民都富起来了。
(本报记者任智超、孟芮溪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