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求是》杂志在第1期、第4期、第7期相继刊发“道德三论”,引起读者广泛关注。同时,作为文化强国的一个推手,“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也正在强势推进。那么,作为最活跃的群体之一,我国银行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呢?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的解释,借此东风,我们不妨用心提炼。
银行业的核心价值观,既要符合社会大众的诉求,也要体现自身的特色,结合中国银行业的现状,笔者冒昧地将之概括为:诚信服务,和谐发展。
诚信服务是银行的自然属性。
银行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信用挂钩,依托信用生存和发展,并承担着信用中介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银行就是信用的代名词,所以诚信是银行的符号。人们之所以将钱存入银行,那是因为人们相信银行的信用,这是一种信用的托付,对银行来说就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所以,不管金融体制怎么改,诚信永远是银行的第一道防线,也是银行的底线,需要严防死守。如果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为了一时的发展所需,放弃了诚信,就等于向魔鬼出卖了灵魂,想赎回需付出百倍的代价。
作为服务性行业,服务是银行的“本份”。让客户享受到优质的服务、惊喜的服务、超值的服务,这是银行在同业竞争中制胜的法码。服务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关键是用心服务,真诚服务。
和谐发展是银行的社会属性。
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没有出路,慢发展也是一种退步。这一点银行业感触最深,大家都是“不用扬鞭自奋蹄”。从“又快又好发展”到“又好又快发展”,再到和谐发展,调整的不仅是节奏,更多的是结构,是理念,是模式。
在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面前,银行业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更重要的是,社会对银行业的期望值越来越大,如:小微企业生存困难,银行要及时放贷,主动让利,与小微企业共患难;生态环境恶化,银行要担起社会责任,践行绿色信贷,与涉污企业划清界线;城乡发展乏力,银行要主动融入,促进就业,激活区域经济。
对银行来说,这些问题都是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的,只能笑着去面对——既需要对股东负责,给股东一个合理的回报;也需要对员工负责,给员工一个发展的平台;更需要对社会负责,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就意味着,银行业必须兼顾好个人、集体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必须处理好创新与发展、拓展与内控、责任与效益之间的和谐。
当然,银行业的核心价值观需要大家共同打造:需要央行来牵头,引导各银行统一步调;需要银监会承担起督导职责,避免各银行在执行上跑调;更需要各银行的共同参与,将整个银行业的核心价值观置于首位,不等不靠,以实际行动共同维护整个银行业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