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主蒙牛接近3年的中粮,近日因管理层变动而备受关注。
关于宁高宁的去向,业界众说纷纭:退休、从政、专心做蒙牛或其他新业务。而近日宁高宁对于蒙牛过去表现及未来管理上的公开表态,让业界纷纷猜测宁高宁未来的事业重心或许会更多偏向蒙牛。
事实上,中粮入主蒙牛这3年来,4起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不仅让蒙牛口碑每况愈下,也让中粮自己感到尴尬。接手3年的蒙牛备受诟病,无论宁高宁去向如何,现在都已经到了中粮系蒙牛发展的一个拐点。
从“不介入”到“积极管理”
连续辞任中粮控股、中国食品两家上市董事局职位后,宁高宁近日对媒体表示,他不满意中粮集团旗下蒙牛过去3年的表现。他认为,企业发展一定要以质量为首要考虑,其次才是规模、盈利等。同时他还表示,中粮集团今后会更积极参与蒙牛的管理,提升素质,从而消除社会的敏感。
这似乎是中粮要加大对蒙牛管理力度的最明显的信号,而在2009年中粮入主蒙牛时,曾明确对外承诺不介入蒙牛管理。
据了解,2009年7月7日,央企中粮联手厚朴基金,两者将共同出资61.17亿港元持有蒙牛20%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入股后的中粮承诺,不会参与公司日常经营管理,不改变现有的经营团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不改变目前战略方向,只是战略投资。
同时,中粮方面先后有4名高管进入蒙牛董事局任非执行董事(蒙牛董事局共11名董事)。2011年6月,蒙牛正式易主,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正式接替创始人牛根生担任蒙牛乳业董事会新主席。
业内认为,中粮入主后为蒙牛做出的最大贡献当属稳住了经营运作,其他并无太大发展。而“不介入蒙牛管理”的表态也使得蒙牛的食品安全问题未得到改善。
和君消费领域咨询师徐振群认为,虽然业界猜测纷纷,可是单纯地来看宁高宁对两家子公司的辞职并没有什么问题,而留下来继任的其中包括正处于风口浪尖的蒙牛乳业,“这肯定是因为他需要对媒体对公众有一个说法,今后的中粮也肯定会持续对蒙牛加大监控和管理。”
“营销为王”模式未变
收购蒙牛之前,中粮就在进入乳业这一方面蓄谋已久。而收购蒙牛,无论是因为在中粮的眼中蒙牛是一家资产优良的企业,还是因为宁高宁与牛根生之间良好的关系,中粮都是希望能够通过这家收购来的企业承载起中粮乳业的扩张之路,使得中粮的全产业链看起来更完善。
可是,不断曝出的食品安全事件,让蒙牛成为众矢之的,也让中粮全产业链的宏大梦想在乳业这一板块的发展上逐渐落空。
“我认为这3年来质量事件的频发,主要还是牛根生此前积累的问题的爆发。”凌雁管理咨询首席咨询师林岳说。他认为蒙牛在此前发展过于迅猛,忽视了供应链上游的管理,导致其奶源差,这也是引起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而且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急功近利,推出一些如OMP这样的概念,招致竞争对手唾弃。
而如今,这种历史遗留问题埋下的定时炸弹,炸到的已经不仅是蒙牛,还有其背后的中粮集团,以及乳业牵动着的中粮全产业链架构。
得不偿失?
宁高宁的中粮以打造“中粮全食品产业链”为核心,从食用油到方便面,从大米到红酒,从果汁到乳业,无处不在。然而在乳业这条道路上,中粮从一开始碰到的就是个包袱。
“蒙牛作为乳业巨头之一具有强有力的品牌地位和市场占有率,通过入主蒙牛能够完善中粮产业链中的乳业领域;其次,民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这将给中粮未来的发展增强竞争力;最后,中粮入主蒙牛使市场形成良好的市场预期,而这势必会吸引资金进入,增强资金实力。”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向健军说。
蓝图固然美好,但现实却比较残酷。当前中粮集团旗下公司在全产业链这条道路上面临困难最多的就是蒙牛。同时,此番收购中粮不仅遇到蒙牛遗留下的问题,后阶段未引起中粮足够的重视而导致食品安全事故频出,并且中粮还未从中尝到多大的甜头。
“我从一开始就不看好中粮收购蒙牛,第一是因为蒙牛的资源和中粮集团本身其他产业的资源很难整合;第二是乳业的发展模式是从奶源到餐桌很复杂的过程,中粮在此建设上并没有经验,中粮对蒙牛难以产生影响,蒙牛也难以促进中粮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他们并不是1+1大于2的生意。”林岳在评论中粮和蒙牛的这场“联姻”时如此表示。
然而中粮接了蒙牛这个包袱,前方的道路如何曲折也得走下去。当务之急,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蒙牛的发展模式。
“蒙牛事故频发的情况也彰显出当前蒙牛奶源问题较为紧迫,前期重营销的思路虽然为其打造了较高知名度,在市场份额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但同时也表明前期的战略发展已经不适合当前的现状,后阶段需要着重提升产品质量,因此,中粮集团入主蒙牛后,大力进行上游产业链的建设。”向健军认为。
2008年,三聚氰胺让号称最有责任感的蒙牛受到诸多指责,并陷入现金流困境。面对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和激烈的乳业竞争格局,有效管控产业链就已经成为蒙牛的必然选择。
然而蒙牛在营销模式的怪圈里自我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不过,林岳虽然对中粮和蒙牛并不看好,可是他还是认为“中粮趁现在蒙牛处于口碑的低谷来重塑蒙牛,或许也是它的一个好时机。”
(戴维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