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2年4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清明清风清茶香追思觉农任怅惋


  吴觉农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农学家、茶叶专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我国现代茶叶事业复兴和发展的奠基人。他青年时代就读于浙江中等农业技术学校(浙江农业大学前身),1918年留学日本。在留学期间,他就中国茶乡和中国茶业改革方面撰写了许多相关的文章,引起社会认同和反响。抗战期间,吴先生还远见卓识地创办了我国高等教育学校的第一个茶叶专业院系——复旦大学茶叶专业,对培养人才、振兴中华茶叶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年是吴觉农先生诞辰115周年,本刊作此专题以缅怀之。

  “西江水清江石老”

  ——修水宁红和爷爷老友俞海清的一段回忆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北美的一家网上茶店订到了江西修水的宁红金毫。上次喝到宁红已是三十年前的事了,这让我忆起了爷爷吴觉农的一位好友冯绍裘。冯先生每次来北京,都会来我家看爷爷 。1985年秋,冯先生来时带来了一包茶,他说是修水工夫红茶。也就是在那一次,我听他们聊起修水茶场1933年的旧事和他们的老友俞海清。

  1922年,爷爷在安徽芜湖第二农校教书,俞海清是农校的学生。那年秋,爷爷在农校的山上开辟茶园种茶时,俞海清成了他的助手。芜湖由于水路之便是徽州茶商云集的地方,爷爷他们在劳动之余,常会到芜湖茶市上去品茶,了解安徽各地的茶品种和制茶工艺。爷爷说,从这以后,俞海青就学茶入魔了。1924年,爷爷和俞海清买了几部日本茶机,在上虞的四明山办茶场。 他们在泰岳寺住下来试制各种日本茶, 爷爷说,他们那时年轻,工作起来没日没夜的,特别是海清,很少休息 。别人去睡了,他还点着油灯读爷爷带回来的日文的制茶学。几个月下来,他不仅学到了茶,日文也读通了。

  在那几年,俞海清曾去过江西修水的宁茶振植有限公司。振植公司是广帮茶商陈翊周和陈玉麒在1915年办起来的。他们在那里开辟了大片的茶园,茶种是本地种和祁门褚叶种,有厂房和机械,只是没有管理和技术指导。爷爷他们觉得可惜,于是去找商检局长蔡无忌先生商量,蔡局长说,祁门有安徽省的投入,以省政府为主,而修水茶场却要商检局来主持,所以一定要深入调查,拿出具体的方案。 俞海清二话没说,第二天就去了修水。爷爷说,海清在修水住了整整四个月,回来时满身都被蚊虫叮咬,消瘦了许多,而他写的 《江西之茶业》为修水茶场提供了极为具体的、可行的方案,蔡无忌先生读后拍案叫好。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的钱天鹤先生等也非常欣赏这篇报告,于是中农所决定参与江西茶改建设,所以那一次修水茶场是上海商检局和中农所共同筹办的。

  1932年冬,爷爷给方翰周先生去信,请他去修水与俞海清合作,而方先生在安化制茶脱不开身,就介绍也在安化的冯绍裘先生去。冯先生说,1933年初在去修水前,还没见过老俞,从安化一路去修水,带着 《江西之茶业》读了好几遍 ,凭印象认定老俞一定是个制茶和管理的能手。 冯先生从鄱阳湖涂家埠乘船,在坑口下船时,俞海清骑马来码头接他,两人一见如故。

  1933年的1月到3月,俞海清和冯绍裘等人规划、整理茶园,研究每一部机械,和制茶的每一个过程。冯先生说,老俞对红茶的制作很熟悉,积累了很多红茶萎凋、揉捻和发酵的经验。修水茶场生活很艰苦,大型茶机设备配不到零件,买不到原油,要到上海去购 ,而且茶场的人手少,工作起来夜以继日。1933年茶季,在修水茶场,他们因陋就简,一试再试,采摘精细,废了脚踩揉捻方法,控制好发酵和烘干的过程。那年的6月,他们制的宁红在上海的茶市上一鸣惊人。谁想到7月里,俞海清突患恶性疟疾。冯先生说在发病的那天,老俞还骑马去过茶园,可当晚就发高烧,一直昏迷不醒,三天后就过去了。爷爷说:“我收到你从江西来的电报,真如晴天霹雳,这样生龙活虎、英俊有为的人怎么会一下就没了呢?”

  两人闷闷地喝了一阵茶之后,爷爷又说:“宁红祁红几起几落,多少茶人的心血生命!五十年过去了,认识海清的人今天大概只剩我们两人了。”冯先生问爷爷有没有俞海清的照片,爷爷说只有上海商检局的那一张,是在1933年初和胡浩川他们一起照的。

  那一次,两位老茶人对俞海清的回忆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去年冬, 我也读到俞海清的《江西之茶业》。 在收集爷爷和他朋友们的资料时,我读过很多那个时期的茶业报告,但还没有看到过写得这样深入、准确、全面的调查报告,难怪冯绍裘先生如此推崇。   

  买到宁红金毫使我想起了很多年前的事,便找来了爷爷提起过的上海商检局的那张照片。我能认出爷爷和他的几位朋友,可哪一位是俞海清呢?看了很久,我猜想是第一排最左边这位穿长袍的年轻人,英俊而和善,充满了生气。他去世离照这张照片只有七个月!在吴觉农诞辰115周年的今天,我写一些俞海清先生的故事,虽然零碎, 但算是对爷爷,对冯绍裘先生,特别是他们早逝的好友俞海清先生的一点纪念吧。

(吴 宁)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