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和朋友一行人驱车前往曾经人与自然抗争不屈的精神奇迹——红旗渠。
一路上,欣赏着沿途风景不觉间渐入太行,路两旁沟壑纵横,巍峨起伏,一座座青山倏地掠过或迎面压来,别有一番情趣。
“那不是红旗渠吗?”朋友的话把我从无限的遐思中唤醒,果然,从远处眺望红旗渠,它盘绕在太行山腰悬崖绝壁之上,雄伟险峻与“雄、险、奇、秀”的林虑山自然风景巧妙地融汇结合在一起。
车至青年洞山下,我们迫不及待地下车,向山上爬去。行至半山腰,一条八米宽的红旗渠扑面而来,波涛滚滚。一边依偎着青山,一边用青石砌成,缘山而过,盘旋于茫茫太行的陡岩峭壁间。沿着渠边左行,便是青年洞。洞上方十分醒目地刻着“青年洞”,是当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亲笔题写了洞名。
“它是当年施工最艰难、牺牲最大的一个地段之一,当年从全县抽调300名优秀青年,靠着每人每天只有六两粮食,硬是把横阻的太行山啃了一个大窟窿,才让渠水滚滚而出,并因此而得名。”当地导游讲述道。
乘坐着汽艇进入洞内,灯光昏暗,如若黄昏,边沿洞壁上还清晰地烙印着当年斧劈钎凿的痕迹。洞深邃而宽阔,难以想象当时林州人民为了子孙后代,为了浇灌了林州几十万亩土地,穿山越岭引来了漳河水,付出了多大艰辛,做出多大牺牲。
林州人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代表,他们凭着一把大锤、一根钢钎、一双大手,与大自然展开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决战,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有人计算过,如果把修建红旗渠挖砌的土石方筑成两米高、三米宽的土墙,它的长度可以从南国的广州一直到北国的哈尔滨。有人称红旗渠是“人工天河”“中国水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就连当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参观红旗渠后也感叹地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的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州的红旗渠”。
“红旗渠修在开凿过程中人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克服种种困难,在有些峭壁段,就用绳子系住腰,手握锤钎进行悬空作业。他们依靠智慧创造了‘连环炮’、‘三角炮’等爆破方法,使挖山日进0.3米提高到2米多。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将洞凿通,完成了红旗渠开凿的关键工程。”
听了导游满怀激情地介绍,游客们默然无语,心里涌动着言语无法表达心中复杂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