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什么样子?不夜城?海派之都?灯红酒绿?时尚繁华大都会?这些好像都无法囊括我心中的猜想。
前些日子赴上海培训学习,有机会亲历上海。下了高铁,出租车转上高架路,两旁皆是林立的高楼。出租车司机是个热情的大叔,眼睛炯炯有神。他兴致勃勃地跟我聊起上海,他说上海的夜很迷人,外滩晚上一定要去走走,城隍庙要去逛逛,五香豆一定要尝尝。我笑他就是上海的宣传片,是外地人的旅游宝典,他当我不以为然,很严肃地说:“不是吹的,你自己看就知道了!”他一口上海版的普通话,说得很慢,像是刻意让我听懂。其实我哪有不以为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大上海发展速度已经赶超深圳、广州,我又怎敢小窥,我只是对遇到的第一位上海人就是如此热情而感动。
在上海,忙于培训学习,只有清晨和夜晚才得以用旅人的角度来看待它。第一天课程结束,我迫不及待地跑出酒店,还好外滩就在对面,可以免去劳顿之苦,由小码头走上了外滩。不知外滩缘何得名呢?原来,外滩是指黄浦江西岸的外白渡桥至金陵东路,这段长约1.5公里的道路其实只是北外滩,向南延伸至南浦大桥,才是南外滩。一个地域的视角通常以城区为中心点,老上海最热闹的地段为旧城厢,黄埔滩在旧城厢以外,自然就是“外”滩了,连临江一面的外白渡桥也跟着“外”了起来!
夕阳西下,华灯初上,漫天彩霞和璀璨的灯光相互辉映出华丽而浪漫的黄昏,凭栏遥望,江上大大小小的船只伴着汽笛声缓缓驶过,所过之处江面上留下串串水花,在灯光映照下波光粼粼,像在跳着美丽的水中芭蕾,波光忽隐忽现,格外生动,还不等你看清,就散开了。此时此景让我想起许文强对冯程程忽隐忽现的爱情,让两人纠结一生的遗憾,不禁让人为之痛心。回过神儿来,发觉江边的风还是很冷的,即使是阳春三月,也还是刺骨的,不过这样的夜色的确会引人无限遐想。
沿着江边往北走,东方明珠和几座高大建筑映入眼帘。据说,东方明珠塔是由11个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球体从空中串联到如茵的绿地上,这11个球让我数了好一阵子,这些球体很漂亮,让整个塔看起来庄重而不失亲和力,与旁边国际会议中心的巨大球体构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迷人景致。东方明珠塔南侧的一座建筑,整个楼体以LED覆盖,正显示出“节日快乐”几个大字,这才想起这天是“三八妇女节”,在异地迷人的景色中过节,即使是独自也别有一番意境来!
行至传说中的“外滩18号”,我欣喜地站在它面前,以膜拜的心态屏息凝望,夜晚的灯光给它镀上一层金黄色的光晕,它显现出一种内敛的贵族气质。外滩18号原名“麦加利银行大楼”,最早是英国渣打银行在中国的总部,直到2003年借助台湾资金,从意大利请来建筑公司重新设计大楼,运来托斯卡尼教堂大理石柱,撑起一室的金碧辉煌,让外滩18号重新绽放光彩!我在想,不久的将来,农信社会不会也在外滩有一席之地呢?那时,我该多么地引以为豪啊!
改天又去了城隍庙,这里是上海小吃最多的地方。凡是到上海的游客,都要到城隍庙走走,城隍庙汇集了众多的地方小吃,松月楼的蟹黄包、臭豆腐,绿波廊的酒酿圆子,南翔的小笼包,还有小林特色煎饼,遗憾的是排队让人排到心发慌。
素有“中华商业第一街”美誉的南京路,在返程前一晚,我也去逛了逛。对于南京路,听过各方的声音,有评价说越来越失去特色了,几家老字号的食品店卖的东西几乎一样,现在只有外地人才会去了。十里南京路,霓虹灯十分漂亮,可以看到形形色色川流不息的人群。尽管各方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作为上海的一大标志,还是值得一看,不为购物,只是单纯欣赏一下那边的夜景也好。下车后转角踏上南京东路,人流真可谓川流不息,斑斓的霓虹灯给热闹的街道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在东路中段,有几位中老年人正随着欢快的音乐恣意地舞着,我好奇地走上前去,他们年龄在40-80岁之间,每人跳的都不一样,街舞、伦巴、探戈,虽然不怎么专业,可他们却乐在其中。其中一位70多岁的大爷最显眼,他时而来段街舞,时而走太空步,时而拍着一边的垃圾桶打鼓点儿,时而又拽上其他舞伴转一圈,嘴里还不时地吆喝着给自己鼓劲儿,旁若无人地舞着。在场的人都被这种快乐的气氛感染了,我也拿起手机摄下了这开心一刻。后来每次看这段视频,都觉得生活就该是这样,无论年少或年老。
短短数日,我看到的上海是灵动的、活跃的、可塑的、无穷的,它在迅速蜕变,不是以月、日为单位,而是每一分每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