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觉得这位诗人似乎写奉化尚田南山茶场似的。不过,南山茶场不是“茶数丛”,而是有800多亩种植面积,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叶生产基地。
那天,我们从尚田印家坑出发,乘坐车子,转了52个大弯头,到达南山顶上。此次上山,陪同宁波日报社记者采访,登山眺望,才体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情画意。山上有幢200多平方面积的洋房,一字儿排列,尽管坐落巅峰之上,但构建式样极为别致,当我们问及为何在山顶上花百万资金建造这样住房时,南山茶场场长、楼主方谷龙先生笑而不答,倒是知内情的市林特总站高级农艺师方乾勇介绍,他说这幢房子除了接待客人外,主要给采茶者避雨、歇息、青叶摊放之用。在海拔600多米山上,建造现代化楼房,一砖一瓦,一斤水泥,一寸钢筋,甚至一枚铁钉都需从山下搬运,造价之高,费神之多不言而喻。
方谷龙场长把我们引进会客厅,泡好茶水,还没品尝,茶香扑鼻,沁人肺腑,我们喝后,赞叹不绝。我与方谷龙场长初次见面,发现他体魄健壮,言行举止稳重而又厚道,谈话质朴自然,毫无虚情假意,便向他打听,这种茶在市面上价格如何?行家方乾勇先生笑着替主人回答:要说价格,最贵的上千元,便宜的每斤也要500多元。我是个爱提问的人,又问道,这么高价的茶叶,谁喝得起?他说,就因为考虑喝茶人的承受能力,方场长才想方设法生产既便宜又赚钱的新品种,他们已攻克夏秋茶的生产难关,研制出“弥勒茶”,这种茶投放到市场,茶价会适合市场需求。
品南山茶场自产茶水后,方场长向我们介绍了生产精制“绿茶”和新品种“弥勒茶”的规划和打算。接着,他站起,要我们继续乘车,往更高的山顶行驶。他开着一辆特制性能的白色轿车在前开路,车子在蜿蜒的拖拉机路上穿行,路况之差,弯头之多,山道之崎岖从未见过,没有相当驾驶技术的司机不可能操作自如。我们乘坐的车子沿着狭隘小道缓缓而行,望着高低不平的小道,有点提心吊胆。当我在站山顶眺望时,海拔1200多米的大雷山主峰就在眼前。以往总以为奉化三十六湾算得上弯头最多的村庄,没想到南山茶场弯头更多,倘若晕车,非弄得翻肠倒胃不可。
不一会,有几个茶场职工从工具车上抬下一台采茶机,放在满目青翠的茶园里,启动后,机器像驯服的烈马,顺着行距相间的茶树上滑行,剪下青翠欲滴的茶芽,自动装入塑料袋中,不到一刻钟,大片嫩芽采摘完毕。我向方谷龙场长打听,如果100个工人采摘这片茶叶需多少时间,他沉思一下回答,估计需要五天。我初步核算,机采比手工采摘成本费降低上百倍。找人采茶,支付千元,机采只要十元够了。我摸着新采的茶叶,以为加工“白茶”精品。方乾勇当即否定我的说法,他说这是精制“弥勒茶”的叶子,制成后叫“金观音”,是乌龙茶的一个新品种,专门为爱喝茶而无法喝上高档茶的百姓研制的,用不了多久,“弥勒茶”一定进入寻常百姓家,更多人喝上货真价实的茶叶。这种茶是的发展前景相当广,正准备跟宁波“明州仙茗”挂钩,成为名副其实的奉化茶叶新品种。接着,方场长把我们带到另一块高地上,坡上大片茶树,约有300多亩,茶龄不到一年。他介绍生产“弥勒茶”的基地。
面对昔日荒山野岭,而今手摸青翠茶芽,我真心钦佩茶人,他们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浇灌了大地,使荒山变成碧绿茶园,每年将有大批一流茶叶跻身市场角逐,大笔资金流入茶人腰包。我喜欢听方场长所说的一句话,荒地可以长草,荒地也可变宝,生产高质茶叶,满足人们需要。这句话里包含多少深刻的哲理!我站在这个极普通的茶人面前,觉得他那样平凡,又那么高大。因为他代表的不仅仅个人,而是印证了一代茶人的博大胸怀与致富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