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种小麦可在盐碱地中维持高产
本报讯 最新一期的英国《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刊登报告说,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新品种耐盐小麦,该种小麦在盐碱地中的产量最多可比某些普通小麦高出25%。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报告中指出,这个小麦新品种之所以具有耐盐能力的奥秘是科研人员为该小麦引入了一个基因,这个基因是从野生小麦中得到的,这种野生小麦与现在广泛种植的小麦曾经是“近亲”,但后者已在长期人工种植过程中失去了这个基因。
据介绍,这个基因指导合成的一种蛋白质可阻止盐分抵达小麦的叶片部位。通常在盐碱地中种植小麦会面临的问题,是盐分上升到小麦叶片部位并干扰光合作用等对小麦生存至关重要的机制,从而导致产量降低。此次培育的耐盐小麦是把野生小麦的基因引入硬质小麦所得到的。硬质小麦多在意大利、北非等国家和地区种植,常用于制作意大利面等面食。
实验显示,在普通土地中,新品种小麦的产量与普通硬质小麦差不多,但在含有一定盐分的土地中,它的产量比对照组的某些普通硬质小麦最多高出25%。研究人员还指出,他们已将该基因引入了常用于制作面包的小麦品种,但还需一段时间才能获得田间实验结果。
研究人员介绍说,在培育耐盐小麦的过程中,他们采用的是传统杂交技术,而不是转基因技术,因此这个新品种小麦在一些对转基因技术有限制的地方也能推广。
(欣闻)
黑龙江大庆“太空良种”首茬秧苗培育成功
本报讯 日前,记者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获悉,大庆搭载“神舟八号”飞船遨游太空、接受航天育种试验的200克“太空良种”首茬秧苗已经培育成功,将于6月中旬收获首批果实,预计3年后可在大庆进行推广种植,成为大庆首批拥有自主产权的航天蔬菜新品种。
走进八一农大实验基地智能日光温室,太空种子育出的秧苗被栽培在营养钵里,2500株秧苗整齐划一,长势喜人,出苗仅仅3天左右,很多秧苗都达到四五厘米,科研人员正在细心地为秧苗翻土、浇水。
据了解,这批太空种子有7个甜瓜品种和4个西瓜品种,是大庆市大同区政府、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八一农垦大学达成“航天育种”合作意向后,由大同区政府委托,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筛选,搭载“神州八号”飞船送上太空的。这批种子经过397个小时、1100万公里的太空行程,通过公证、认定等程序,于2011年12月19日回到大庆。
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副教授盛云燕告诉记者,这批种子是今年2月20日开始催芽栽植的,在移植进营养钵之前,已经在沙土里进行了培育,为的是让瓜类的须根能够更好生长,对以后的生长起到辅助作用,现在太空种子出苗已经3天左右,和普通种子相比,太空种子发芽明显要快一些,长势也较好。
“试验的目的就是培育出更适合大庆的种子。”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副教授杨凤军说,经过太空遨游的种子具有早熟性,可缩短生长期,具有抗虫性、可减少农药使用,并且耐弱光,适合北方生长,秧苗培育成功后,将进一步挑选优良种子进行杂交,筛选出耐碱、耐低温、品质好,适合大庆环境的种子。
据介绍,太空种子现在正处于苗期,整个苗期大约在35天到45天之间,随后这些秧苗将被定植到室外育苗大棚,到6月中下旬将会收获第一批果实。这些秧苗在大庆种植两代后,将到海南再进行再培育,待情况稳定后,就是优良的变异种子,预计3年后可在大庆市大面积推广。
(黑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