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2年3月1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助中小企业告别融资难
□ 黄映晞

  自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融资难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中小企业的成长。由于中小企业先天条件不足、后天管理不良,融资难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只有对症下药,持之以恒,形成合力,采取相应措施,才能逐步缓解问题。

  第一,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贷款品种。

  商业银行应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作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为自身创造效益的重点工作来抓,创造条件,设立专门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部门,并选派专业人员,实现专业化的信贷服务。同时,要根据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特色,创新信贷产品。针对中小企业缺乏抵押品,担保难的现状,大力发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租赁融资、贸易融资、商标权融资、金融仓储等新型融资形式,努力满足中小企业合理的融资需求。

  成功案例中国银行创新实施“中银信贷工厂”模式,此模式实现了对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跨越式发展。与传统的公司业务服务模式相比,该模式有六大创新:综合运用财务模型和企业非财务信息的客户评判标准;市场调查、目标确认名单式营销、主动式寻找客户;专人专职、表格标准化机制;贷后管理专人预警、参数指标实时监控;实行尽职免责、失职问责机制;困难企业帮扶、设立信用恢复期的企业信用管理。

  通过这六大创新,中国银行从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充分考虑中小企业客户经营方式灵活、金融需求多元化的特点,推出了多类专属服务产品。在支持文化产业中小企业方面,专门推出“影视通宝”产品。文化企业通过影视作品的版权质押或应收账款质押向银行申请贷款,通过盘活企业的文化资产解决融资困难。“影视通宝”产品成功支持了《三枪拍案惊奇》、《神话》等一批国产影视剧出品,并实现文化企业与银行经济效益的双赢。

  截至2010年12月底,“中银信贷工厂”模式授信客户达到16000家,授信余额超过1000亿元,不良率保持在0.2%以下。这一服务模式先后获得“2009年中国优秀中小企业融资方案”和“2010年度银行类优秀服务产品”称号,得到社会各界充分肯定。

  第二,健全内部授权和激励约束机制,创新业务流程。

  商业银行要不断改进贷款授权、授信制度,适当赋予基层机构信贷人员必要的贷款审批权限和管理责任。同时进一步完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在防范信贷风险的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对开拓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业绩突出的信贷人员,加大奖励力度,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另外,商业银行可以针对中小企业贷款“多、急、频”的特点,设立专门的工作流程,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合理简化审批环节和手续,加快信贷资金周转,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

  成功案例:浙商银行创新业务流程,推出“房屋贷款一日贷”新的服务方式。客户能享受到当天受理贷款申请,现场评估房屋价值,当天审批,一个工作日答复贷款额度、期限、利率等优质服务;在办妥抵押登记手续后,借款客户一个工作日内便可获得信贷资金的高效服务。像存款一样方便的贷款受理新模式,让小企业主利用自住房屋抵押贷款更方便。

  工行江苏宿迁分行作为工总行小企业贷款试点行,通过打造特色鲜明的小企业信贷文化,对小企业贷款多措并举,走出一条以文化推动业务发展的特色之路,小企业贷款持续保持“零不良”记录。

  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用机制进行创新探索,与中小企业创建“信用共同体”,创造了信贷规模稳定增长、综合效益快速提升和违约率为零的佳绩。

  第三,积极开辟多种形式为中小企业服务。

  根据国外的经验,中小企业的融资由中小银行来提供服务更为可靠和有利。当前国家正不断开放金融准入市场,支持大型、中型中外资商业银行乃至县域商业银行参股设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促使金融市场产生“鲶鱼效应”,以激活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笔者认为应该鼓励各类商业银行与民间资本融合,创办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小银行,通过规范的管理、专业的服务,引导和激活民间资本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创造更宽广的舞台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发挥独特功用。同时,借助与电子商务平台企业的合作,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蹊径。

  成功案例: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多家银行和阿里巴巴企业联合,将中小企业信贷和电子商务信用体系、互联网运营机制相结合,推出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无抵押、利息低、零门槛、方便快捷的贷款。与传统中小企业融资模式难以掌握其真实经营情况相比,阿里巴巴平台上的企业每笔交易都能在电子商务平台数据库中得到体现和查证,从而掌握了企业真实的财务数据和第一手经营情况,克服了中小企业在融资中信用调查成本高、风险难预测的障碍。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