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2年3月1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名人之后


  本报记者(左)和吴欢(中)

  吴欢 一个艺术大家的背后

  吴欢,中国当代著名的书画家,吴祖光新凤霞之子。谈起吴欢,相信每个人都会将他的成功与他显赫的家世联系在一起说事。不可否认,吴欢是出生在一个显赫的文化大家族。其曾祖父吴殿英为湖北新军的重要创建人,在辛亥革命中帮助过孙中山、黄兴推翻清朝,结束了5000年封建统治。其祖父吴瀛,乃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中国故宫博物院创办人。其父亲吴祖光,为当代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著名学者、戏剧家、书法家;其母亲新凤霞为中国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作家、画家。成长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中,吴欢最大的感触就是,祖辈们给他留下的无尽“财富”,不是物质上的,而是家学的文化积淀让他从小就能饱蘸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他学识丰富,才高八斗。他是一个兼书法、绘画与小说、政论、诗词于一身的全才。

  一个成功的艺术大家,从来都不会在意形式,他们更在意探究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故事。而吴欢成功的背后所折射出的是他丰厚的家族底蕴,幽默豁达的人生态度和超常人的领悟力和洞察力。他的书画作品题材广泛,构思奇妙,独创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他的诗词文章立意新颖,别出心裁。其中以《吴欢文集》、《驴唇马嘴集》、《吴欢论坛》、《西皮流水》、《吴欢酷论》最为脍炙人口,一时风靡海内外。文坛大师金庸先生曾赞扬吴欢“书、画、文章皆有奇气、侠气”。

  吴欢的人生是传奇的。他不仅把家族的优良传统全部继承下来,而且还在书画领域、文学创作上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康庄大道。他执著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痴迷于中国书画的创作意境。他说他有一个愿望就是联合一批书画子弟,建一所别具中国特色的博物馆,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瑰宝供更多人一起分享。

(张美综合整理)

  胡志明的异国恋情

  有关越南胡志明的恋情流行的说法是,胡志明终身未婚。但陈晓农记录了其父陈伯达的另一种说法:“胡志明年轻的时候是结过婚的。他的爱人是一个厦门人,但是很早就去世了。后来他很长时间是单身。越南革命胜利以后,他想再娶一个福建籍的女人为妻,但是越南的党中央不同意,他不能不服从越南党中央的决定,所以他就一直没有再结婚。”

  据长期担任毛泽东秘书的陈伯达说,胡志明当时是想从两位福建籍女性中选一位成家的,但这两位女性到底是谁,陈伯达没有细说,本文试作推断。

  第一位女性应当是曾雪明,她是客家人,1905年生。1925年在广州与化名李瑞的革命者结婚。1927年,李瑞赴苏联,夫妻失散。直到1950年,她在报上看到了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的照片,意识到他就是李瑞。她设法与胡志明联系,未能如愿。1958年,广州医务卫生界有人质疑此事,事关重大,有关部门致函全国妇联主席蔡畅。蔡畅复函广东省委,肯定李瑞是胡志明的化名,证实了这段婚姻。广东省委书记区梦觉带两位妇联干部会见了曾雪明。曾雪明的情况可能并未告知胡志明,让胡以为曾已去世。其实曾雪明活到86岁,不曾再婚。她一直是一个基层医务工作者,而不是职业革命者。如果她提出与时任越南最高领导人的胡志明重建家庭,政治上有诸多障碍。

  第二位女性应当是林依兰。梁益新撰文记述,1930年,胡志明在越南遭到追捕,无处容身,通过联络员向处于地下的中共广东省委求助。陶铸安排女共产党员林依兰和胡志明假扮夫妻,并叮嘱一定要保证胡志明的安全。他半开玩笑地说:“一日夫妻百日恩。”未婚的林依兰听后羞得满面通红。

  胡志明时年40岁,感觉林依兰特别像已经牺牲的恋人阮清玲,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的言谈举止、性格爱好和清玲完全相同。在那目光相撞的瞬间,我发觉自己已不再是个纯粹的无神论者。我认为这一切都是天意,是一种无形的神秘力量促成我们见面。我想,一定是我的真情感动上苍,让清玲的化身得返人间。现在我要百倍于从前地爱护她,我决不会让她再一次离开我。”

  林依兰无微不至地照料胡志明的生活起居。但不久胡志明被捕了。临别时,他取出日记本交林依兰说:“我把我的心留下来陪你,收下吧!”三天后,胡志明被营救出来。他问林依兰:“看过我的日记了吧?我相信心中的兰花永远不会枯萎。”林依兰情不自禁地扑到胡志明的怀里。

  上世纪50年代,林依兰已是高级干部,仍然孤身一人。陶铸关心她的婚姻时,她才说,还爱着胡志明。陶铸问:“他爱你吗?”答:“他让我等他。”陶铸说:“都怪我当初叫你接受照顾胡志明的任务,使你们两地相思。”林依兰说:“这不能怪你。我们彼此倾心,鸿雁传书。我相信,爱情能经受时间的考验。”

  林依兰不是一头热。胡志明50年代访问中国,要求和老友见面。毛泽东立即让陶铸、林依兰来北京。就在胡志明即将登机回国时,林依兰向他走来,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激动的泪水模糊了双眼。

  1958年,68岁的胡志明邀来访的陶铸一起垂钓。他说:“我和依兰相恋20余载,因为革命事业耽搁了青春年华。如今年事已高,倍觉生活孤独,所以想尽快和依兰团聚。请你回去后询问一下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看法,倘若他们赞成,我想把依兰接到河内秘密举行婚礼,了却多年的夙愿。”

  陶铸向毛泽东、周恩来转达了胡志明的意思。毛泽东说:“我们提倡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不过事关中越两党两国的关系,不能掉以轻心。”阻力不在北京,而在河内。越共中央政治局为此开会讨论。反对意见超过了赞成意见。表面的理由是胡志明说过越南不解放就终生不娶,不能自毁形象。更深的原因恐怕还有“国父”要娶的妻子应是越南人之意。

  胡志明无奈,只好给林依兰去信:“亲爱的依兰,咱们无缘再会。你听说过柏拉图的精神恋吗?就让我们彼此心灵永远融为一体吧!”

  林依兰回信: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1968年,林依兰病逝,临终前,托人将日记还给胡志明。一年后,胡志明去世。弥留之际还念叨着林依兰的名字。

  (本报综合整理)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