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3月1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合作经济人物


  “田老板”和他的农机合作社

  从“小麦+玉米”的单一模式到粮、菜、棉多品种种植,从人工耕作到机械化作业,在越来越多农民外出打工、弃田经商的浪潮中,山东聊城冠县桑阿镇大张庄村农民张鲁军却在土地上种出了名堂,成为响当当的“田老板”。

  2月21日,在丰农农机合作社内,正在检修深耕反铧犁为春耕做准备的“田老板”张鲁军一聊到种地,平时寡言少语的他就滔滔不绝。“现在咱们农民要想发家致富,不上规模是不行的。”从承包土地单独经营开始,他每年都把赚到的钱用于下一年度扩大种植规模。

  谈到规模化种植,张鲁军有着自己的看法:“规模化不是简单的数字相加,更重要的是机械和管理的现代化,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在他创办的合作社的农机库里,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旋耕机等40余台现代耕作机械一应俱全。张鲁军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传统种植,小麦亩产一般是七八百斤,除去工时费和水、电、肥料等费用支出,挣不了多少;而采用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及配方施肥后,不仅小麦单产能提高到每亩1000斤,各项支出费用也大幅降低,亩纯收入可以达到600多元,如果是种植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效益更高。在种植面积扩大上,张鲁军总结出了直接租赁、承包开发和土地入股等行之有效的土地流转模式。在土地流转中,他最拿手的要数承包开发,别人处理不了的碱荒地,两三年他就改造成高产田;对于不同的土质地块,他总能想出土壤整治的招儿,选准适宜的品种。

  现在,张鲁军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再加上合作社的带动,他发展的劲头更足了。

(钟伟 方华)


 

  刘成华与“文化”葫芦

  今年50岁的刘成华是湖北省仙桃市收藏界的名人,他自小对艺术就情有独钟,去年他成立了福禄仙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还牵头组建仙桃市工艺葫芦种植合作社,带着20多户农民红红火火地做起葫芦生意。

  

  惊识葫芦是“黄金”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成华参加了在辽宁省葫芦岛举行的葫芦文化节。一件18个葫芦扭在一起的葫芦工艺品卖到了200万元,卖点就是文化创意。这让正在寻找投资项目的刘成华坐不住了。

  刘成华认为,葫芦谐音福禄,千百年来,作为一种吉祥物和观赏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藏。葫芦文化以其独特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现代文化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于是,他萌发了推广“葫芦文化”的想法。

  经过考察,刘成华发现在湖北及其周边省份做葫芦工艺品的很少。这更加坚定了他发“葫芦财”的信心。

  看准了这个行当,说干就干。租房子,注册商标,请师傅,刘成华的葫芦工作室很快就开张了。

  去年,他从山东聊城带回了3000多元的葫芦种子,免费发给仙桃市通海口、陈场、干河等地的农民试种。

  “农户种的葫芦根本不愁销,我全部收购。”刘成华说,葫芦工艺品市场前景广阔,他联系了稳定的客源,全部销往国内各大城市。而种植葫芦的农户,一亩可获得6000元至30000元不等的收入。

  

  农产品变身艺术品

  走进刘成华的工作室,成千上万个葫芦堆满房屋,形态各异。最大的葫芦有1米多高,最小的葫芦只有一枚硬币大小。

  随手拿起一个葫芦,刘成华都能讲出精妙的构思和美好的寓意。比如,几个小葫芦连在一起配上中国结,取名“永结同心”;一个长长的挽结葫芦配以雕饰,竟然成为一只姿态优美的鹅;一个歪歪斜斜的小葫芦,用上烙画工艺,成为了一只雕的模样,栩栩如生……

  “艺术价值关键是艺术创意,赋予文化内涵。”刘成华根据每个葫芦的形状不同,设计出精彩的形象。关公、红楼梦、八仙过海等雕刻作品,十分精致。

  除了创意,这些从田里采摘回来的葫芦,要想变成工艺品,还有一个复杂的创作过程。

  刘成华介绍,经过清洗、人工打磨、去皮、晾晒、作画等多道程序,才算大功告成。刘成华对每一件工艺品都力求完美,哪怕是一个极其普通微小的“手捻葫芦”,他也不马虎,有时候一件作品创作完成需要个把星期。

  为了丰富制作形式,他充分运用烙画、针刻微雕、彩绘等工艺,能在只有几厘米左右的葫芦表皮上雕刻出鲜活的多层次人物形象,拓展了葫芦工艺的技法。

  刘成华说葫芦工艺品必须要用手工制作,山东有一个厂家用机器做了一批货,最后一件也没有卖出去,工艺葫芦讲究的就是原生态。

  刘成华的第一批葫芦工艺品上市后“俏”得很。仅在圣诞节的当天,就卖了一万多元。北京、武汉、深圳等地也有客户预订。

  随着发展,刘成华开始忙着联系种植基地的事。由于种植葫芦的农户尝到甜头,纷纷表示要继续种下去,周边一些新的农户也强烈要求加入刘成华的合作社。截至目前,已经落实了300多亩的种植面积。

  刘成华说,他今年打算创作几件精品,争取到广交会和葫芦文化节上“秀”一把。

 (安生永 王传平)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