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揭黑,他自费30万发起“中国西部乳业万里行”行动,整理出《中国西部乳业濒临崩溃边缘》调查报告;为打假,他卖了企业,丢了老婆,社会上有人悬赏50万要他人头;为重树乳业信心,他用自己名字命名做起乳品连锁店。他就是被媒体和业界誉为"中国乳业打假第一人的蒋卫锁。
为弱势奶农呐喊,“抱着棺材走路”
2003年的时候蒋卫锁头上已有一连串的光环:杨凌示范区“十杰青年”、“陕西省农村优秀人才”、“优秀党员”、“农民增收致富带头人”、“中国杰出青年农民奖”等等。2004年他的企业年产值更是高达近2000万元,他坦言,那时“挣了几百万”。而后来乳业内部的无序竞争和假奶的泛滥让他损失惨重,也让周围的奶农损失惨重。2005年,蒋卫锁做出如下举动:他将奶站0.8元购进原奶,0.7元卖给企业喷制奶粉。当时为了让奶农减少损失,蒋卫锁一天就赔几千元钱。“好奶卖不出去,假奶大行其道。”他认为这对西部奶农的增产增收以及西部地区农村的稳定造成的破坏力“将不可估量”。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蒋卫锁痛下决心,决定实地调查中国西部乳业发展的真实状况,为西部弱势奶农呼喊,为西部乳业探寻发展之路。于是,2006年,一支久经筹划的由农民企业家、农业专家、新闻记者组成的“中国西部乳业万里行”新闻采访团就此诞生,蒋卫锁出任团长。蒋卫锁形容自己当年的西部乳业万里行是“抱着棺材走路”,用他自己的话说,有人买他的人头。因为他站到了另一个利益群体的对立面上,打破了潜规则。漠视、流言、恐吓、家庭矛盾……让他身心俱疲。很多人都不理解他,活动过程中,有的企业婉言回绝,说负责人不在,搪塞了事;有的则直接闭门谢客;有的虽表面热情,却惟恐记者拉赞助或搞新闻曝光;政府官员也热情、冷漠不一,有的甚至直言不讳地问:你们到底想干啥?
打假维权成本高昂,这是最困难的地方
在“中国西部乳业万里行”活动的过程中,尽管会遇到多方的困难和阻力,但最让蒋卫锁尴尬和为难的是资金上的压力。活动之初,蒋卫锁把苦心经营多年的“水碧园”酒家以15万元的价格卖掉,作为西部乳业万里行的启动资金。但即便如此,在活动即将结束时还是经费告急,缺口5000元左右。现在看来,也许5000元算不了什么,但当时从新疆返回,3000公里的路途要走3天。路费再加上10多人的食宿,让蒋卫锁很是尴尬。最后他们只好省吃俭用,住最便宜的招待所,吃最便宜的饭菜,每个人都想方设法凑钱……最让蒋卫锁后怕的是,当他们返回途中经过哈密时,依维柯车子的两个前轮发生异常,司机下车一看,两个前轮箍像火球一样通红,差点就发生车毁人亡的惨剧!蒋卫锁感叹道“打假维权成本太高,这是最困难的地方。”打假光靠少数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需要更多的人参与才能达到效果。
为了重振中国乳业的形象,蒋卫锁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开起了蒋卫锁乳品连锁店。目的是用自己的个人品牌为赌注,重塑乳业市场新形象。然而从蒋卫锁有了“中国乳业打假第一人”称号的那天起,他的行为就备受人质疑。有人认为他为出名,有人认为他为赚钱。但在笔者看来,蒋卫锁打假的行为和气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我们没有权利让每个人都成为像蒋卫锁那样的打假狂人,但我们希望通过蒋卫锁的事迹来唤醒我们的维权意识和打假意识。今年的“3·15”打假日又要到了,在政府有关部门强有力的打击和消费者日益觉醒下,假冒伪劣产品和制假者已成过街老鼠,但打假依旧任重道远。在这里我们向所有奋战在打假一线的打假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美好的祝愿。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