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3月1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欢聚春风里 把盏话茶业
——全国“两会”茶界人大代表来访本报侧记
冯斯正

  图一   报社领导与“两会”代表合影留念。

  图二   全国“两会”代表茶产业座谈会现场。

  图三   马元祝(左)与俞学文(右)两位代表在本报合影留念。

  本报记者 赵光辉 张永立 摄

  3月11日,春风拂面。上午9点,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学文首先来到报社,刚一落座,另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旅游集团总公司董事长马元祝也到达报社。两位代表在中华合作时报社副总编辑曾峰的带领下逐层参观了报社,嘉宾们对中华合作时报社的文化建设深表赞许。

  应邀光临报社的还有四川峨眉山旅游集团峨眉雪芽茶业分公司经理汪志敏、和君咨询集团茶事业部经理蒋同、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金顶广告分公司经理陈耿、北京更香茶叶集团宣传部经理牧原等。

  茶周刊10年肩负更多期望

  今年恰逢《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创刊10周年,此次报社邀请全国“两会”代表到报社畅谈茶产业发展,为中国茶产业的健康发展集思广益,就更具有特殊的意义了。

  在中华合作时报社六层会议室,盛开的鲜花传达着报社的盛情,袅袅茶香把座谈会晕染得茶意浓浓。座谈会开始后,中华合作社社长、总编辑查迎新首先介绍了报社的情况,又详细地为大家解读了茶周刊10年的发展历程,细细梳理了创刊至今的所有重要内容和纪念性事件,大家感慨颇多。图文并茂,往事一件件滑过屏幕,激起嘉宾们的浓浓兴致。

  介绍结束后,全国人大代表马元祝首先发言。他说,去年参加了由茶周刊组织的全国茶文化代表团赴日考察后才更加了解茶周刊,在听完查社长刚才的介绍后,他更深刻地领悟到茶周刊“弘扬茶文化、引导茶消费、促进茶产业”的宗旨。马元祝坚定地认为这种办报理念非常好,作为业内创刊最早、发行最广的专业报纸,应该当仁不让地将这种精神贯彻到底。他说,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今后茶周刊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再加上“三农”是中国发展的永恒主题,茶周刊必将会更快地做强做大。

  作为茶周刊多年的老朋友,人大代表俞学文在回顾了对茶周刊的总体印象后,对茶周刊的任务和使命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他说,作为业内主流媒体要真正做到为“茶产业鼓与呼”,在政策上呼吁、为茶农呼吁、为消费者呼吁。同时,俞学文认为宣传企业很重要,培养读者对茶的认知、兴趣更重要,因为他们才是“引导茶消费”的落实者、实践者。

  他建议茶周刊在设计风格、内容定位、市场导向等方面有所提升,做好茶文化爱好者的普及工作和茶叶品牌宣传。

  促进茶产业  我们共努力

  一杯热茶,数位茶人,大家话题的中心始终围绕茶。

  作为从旅游产业进军茶产业的人大代表,马元祝谦虚地说他是茶界新人,但他对茶农的关注却始终如一。他介绍说,峨嵋雪芽最初的开发动机就是解决高山景区比较难从旅游发展中受益的茶农,在经过短短五年的发展,峨嵋雪芽的销售额突破1个亿,茶农普遍受益。他认为茶叶是农业中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理应是茶农增收的一个途径,但由于目前国家对茶产业重视不够,税费设置征收不合理,茶叶对农民的增收贡献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去年,马元祝在考察了日本的茶园种植、加工和营销后,感受到我国茶业与日本茶业之间的距离。他说赴日归来后,引发了他不少对中国茶产业的思考。

  作为茶产业的人大代表,浙江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学文对中国茶产业问题的感受最深厚、发展的感情最真切。他说,关于茶产业的发展建议他去年“两会”期间和温总理反映过,中国最大的茶企年产值也比不过立顿,很大程度上与中国茶业“小、散、乱”有关,但更大的原因在于政策的落后。还有中国茶业机械化的不到位、不及时,也拖了农业现代化、茶业现代化的后腿。

  俞学文还举例说明,如茶叶浸出物。他说这是欧美茶界对茶叶质量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像日本茶叶从种子到种植、肥料、水分、甚至阳光都严格按照科学要求提供和管理,因此在浸出物一项就比中国茶高许多。中国茶业向更高的境界转型升级,必须靠科技,必须提高浸出物,有机茶为消费者提供了健康附加值、成功的市场营销为社会提供了茶品牌附加值,这些都是更香茶叶今后要为社会提供的“浸出物”。

  应邀出席座谈会的和君咨询集团茶事业部经理蒋同站在全行业的角度向两会代表介绍了目前中国茶产业的现状。他介绍说,目前茶产业的发展势头是由产品竞争时代逐步转变为产业竞争时代,虽然有了商业营销成功的案例,但在近十年内茶产业依然属于农业的范畴,他建议各大产茶区相互合作、合并,茶企联合茶业合作社从而开创一条茶业经营新模式,这才是增加茶农收入的根本途径。

  座谈会结束了,但大家对茶产业的关心、关注还在继续,大家合作的意愿和构想才刚刚开始。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