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扁担精神”、“背篓精神”、“南区合作社精神”、“新仓经验”……这一个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词,承载的是中国供销合作社人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良好品德和高尚情操,是中国供销合作社人奉献给我们这个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几十年来,任凭风云变幻、岁月更迭,中国供销合作社人始终继承和弘扬着这些光荣的传统和美德,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忘我工作,为农业、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为亿万农民的增收致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赢得了党和政府的信任和亿万农民的爱戴。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供销合作社人在发展合作事业的实践中,披荆斩棘,克服艰难,为革命战争和国家经济建设,尤其是在为农服务方面作出了永载史册的巨大贡献,同时也创造出诸如延安南区供销合作社、山西寨疙瘩为农服务的实践经验,以及京郊房山县供销合作社的“背篓精神”,石板岩供销合作社的“扁担精神”为代表的宝贵精神财富。充分认识这些精神财富的价值,继承发扬这种精神,对供销合作事业的新发展意义重大。
当前,在全国各行各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的时代背景下,供销合作社人如何开拓创新、加快发展?曾经铸造这些影响了中国供销合作社几代人的精神财富的老典型、老楷模,在打造全新供销合作社的征途中,又有什么样的作为和成就?本报近日派出专题报道组,分赴各地,深入到太行山区、西北乡村、东海之滨,在田边地头、车间工地、市场农舍,走访社员、农户,和当地党政领导座谈交流,写出了一组专题报道,从今天起陆续刊发。今天刊发的第一篇是反映“扁担精神”诞生地——河南省林州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如何传承、弘扬这一传统精神,开拓、创新、发展的通讯《扁担精神在新时代闪光》。敬请关注。
在基层采访中,我们的记者每天都被供销合作社人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所打动,我们力求用朴实的文字记录下他们辛勤跋涉的足迹。期待着我们的这一组报道,能够对打造全新供销合作社的宏伟大业有所推动。我们更期待着读者的反馈和交流。
(欣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