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出现“服务‘三农’”、“服务小型微型企业”等关键词,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指明了责任所在和信贷投向重点。
“让农民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金融服务,扶持小型微型企业——自去年以来,我们重点在做这两块‘文章’。农村信用社就是应该做大银行做不到的事。”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王华告诉本报记者。
围绕这“两大文章”,王华与记者分享了四川农信系统在服务“三农”和小型微型企业方面的成功探索。据了解,截至2012年2月底,四川省农信系统存款规模达到5522亿元,贷款规模达到3498亿元,存款总量位居全国农信系统第六位、四川省同行业金融机构第一位。
“让农民享受和城里人
一样的金融服务”
“我们四川农信社已经提出来,让农民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金融服务!”谈及为农村、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目标,王华如是说。
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不仅仅是在医疗、教育等问题上,金融亦是如此。在农村,农民很难享受到像城里那样便捷、丰富的金融服务。在很多农村地区,由于没有金融网点,农民即便是想办理个简单的存取款业务,都要走很长的一段山路,少则几里地,多则几十里地。
“我们迈出的第一步,是把服务网点由乡镇向村社延伸。”王华说,“例如,通过开展‘惠农兴村’工程,在乡镇安装ATM机,在村社布设EPOS机等金融服务机具。”
在四川省什邡市,记者曾看到这样一幕:“真快啊!”拿着通过EPOS机取到的500元钱,什邡市马祖镇静安村的村民冯中荣满意地赞叹着。当地农信社在静安村装了EPOS机后,老冯不用再花5元钱坐车到镇上的网点取钱了,也不用为农忙季节没时间取钱的问题担心了。
据了解,目前,四川省农村信用社已经布设了1.8万台EPOS机,覆盖了全省1.8万个村,覆盖了约1/3的村一级地区。
王华告诉记者,通过在村上布设ATM、EPOS、查询机等服务机具,开设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的形式,四川省农信社已经实现了金融服务触角的进一步延伸。这一举措,改善了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在小额现金取款、余额查询、转账、消费和还贷款本息,以及财政补贴款项发放等方面,均为农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如今,为了实现“让农民享受到城市人一样的金融服务”,四川农信人又开始向新的目标努力。
“我们又进一步提出:只要是电和网都通的地方,农民就可以通过手机、网络办理金融业务,实现‘农民足不出村,或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理金融业务’的目标。”王华说。
“微贷技术”化解
小微企业融资难
“第一天去申请,第二天就拿到了贷款!”拿着从农信社刚贷到的3万元贷款,四川罗江县北街“南君鞋业”的老板徐海洋怎么都没有想到,这扇“融资之门”会开得如此地快捷、高效。
由于小微企业存在着风险大、经营差、不确定性强、利润低或者亏损等原因,让很多金融机构对其饥渴的融资需求“望而却步”。因此,小型微型企业的融资难题,一直都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尽管如此,在四川,小微企业主们依旧享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
“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定、社会的稳定以及百姓的安居乐业问题。”王华分析说,“为了服务好小微企业,我们积极探索小微企业贷款模式,并引入了德国的微贷款技术。”
据了解,这一微贷技术注重对客户第一还款来源的分析。通过调查了解、推算演练和交叉检验,就能判断客户的财务信息、经营能力和还款能力,从而能够向传统贷款方式下不敢发放的小微企业客户发放贷款。
“县联社将审批权限下发到微贷中心,我们及时分析、限时审查、快速决策,一笔贷款最迟一周内办完,快的1-2个工作日就可以放款,满足了微小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罗江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微贷中心总经理杨聪说。
“决策链条短、速度快,用高利率覆盖高风险,责任到人,这是我们微贷业务的三个主要特点。”王华介绍说,“目前,小微贷款发放总量已经上亿元。”
目前,四川省农信社在试点县推出的小微贷款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从2010年11月四川省首个微贷中心——“罗江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微贷中心”开门营业至2012年2月末,该省已有17家县级联社(农商行)开办了微贷业务,建立微贷中心17个,为微小企业服务的微贷人员达到了215人;累计发放贷款4051笔,81485万元,满足了3762户微小企业创业发展的融资需求,贷款对象涉及生产、加工、服务、贸易、养殖、运输等行业的微小企业,大大缓解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没有一笔逾期和不良。
“我们准备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争取在今年实现‘覆盖全省50%’的目标。”王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