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的粮食直补方式,已经不能起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作用了,应该根据农民实际收粮的情况调整补贴比例。”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副会长钱永言对记者表示。
多年来,为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增加农民收入,国家财政按一定的补贴标准和粮食实际种植面积,对农户直接给予补贴。随着国家对“三农”发展关注度的不断提高,近年来,粮食直补所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种粮农户可获得的补贴金额也有所增加。
“国家给农民发补贴的政策是好的,但要改变一下分配方式,引入‘激励机制’。”钱永言说。
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钱永言告诉记者,主要是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有地不种,却照样拿补贴款。钱永言告诉记者,现如今,农村实际种粮人口减少,耕地利用率不高。因为,在农村种地与外出打工两者之间进行选择,村里的年轻人更倾向于后者。原因很简单,不仅钱赚得多,而且不用弄得满身泥,也不用一年到头地担心旱涝等自然灾害导致的歉收。而由此导致的不良现象就是:虽然国家的补贴款照例发放,但实际上,农村的部分耕地已经开始闲置,利用率不高。
其二,粮食收多收少,补贴款不会变。目前,粮食直补的发放方式多是按各家拥有的耕地面积、种植作物的种类进行分配,所以,只要一家的耕地面积不变,无论种好种坏、收多收少,都可以拿到既定的补贴款。
其三,无法激励农民选择和发展科技农业的积极性。钱永言分析指出,虽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了发展科技农业,而且,依靠科学技术确实能够提高粮食产量。但目前,由于农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数量不断增多,村子里的常住人口结构大致都是老幼两个极端。五六十岁的老农民受年纪和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很难积极、主动地选择和接受科技农业、发展科技农业。
“所以,我建议改变国家发放粮食补贴的方式,引入‘激励机制’,即:按照农民实际收粮总量的多少来调整补贴款的比例和金额。”钱永言建议,“这样一来,才能够鼓励农民发展科技农业,鼓励农民多种粮、种好粮,才能把国家的补贴资金真正用到实处。”
编后:
切实发挥粮食直补的推动作用
2004年起,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粮食直补政策,国家每年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数百亿元的资金用于对主产区种粮农民的补贴。粮食直补政策的出台旨在促进我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积极作用。然而,目前实施的粮食直补政策中却还存在着助农增收不明显,直补资金贡献效益低,直补资金发放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从而导致粮食直补政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正如全国人大代表钱永言所发现的问题,现有的粮食直补政策对于农民来说,种粮与不种粮一个样,种多与种少一个样,种好与种差一个样,这样的政策对于那些致力于提高粮食产量,敢于尝试科技创新、种植品种创新、种植结构创新的农民来说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支持和推动作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从而持续增强农产品的供给和保障能力。粮食直补政策的不完善与不合理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尝试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并有碍于中央一号文件的有效实施。2011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14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也实现了粮食产量的“八连增”。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为有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推动力量,应进一步完善粮食直补政策,使其更合理,更有效,切实发挥粮食直补对粮食生产的推动作用,为实现新一年的粮食增收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