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人生似乎就是一部精彩纷呈的励志片,从黄金店的小店员开始到一个叱咤风云的商界传奇。全球华人十大富豪之一,珠宝大王、地产大王以及鲨胆彤是外界对他最多的称呼。他就是香港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以及香港周大福珠宝有限公司前主席——郑裕彤。郑裕彤的隐退让许多人对他传奇般的人生感慨良多。
在2011年9月的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郑裕彤以90亿美元资产位居香港第4位,但时年86岁的郑裕彤并没有停下冲击香港首富的脚步。
“15岁进金铺打杂,86岁冲击华人首富”,当年的懵懂少年如今已是耄耋老人,郑裕彤凭借其顺风顺水的一生,打造了周大福和新世界这两个辉煌一时的明星企业。
入赘周大福的顺德小镇青年
1929年,周至元凭借炒金银货币赚得第一桶金,在广州创立周大福金铺。时年郑裕彤只有4岁,还生活在广东顺德县贫穷偏远的伦教镇。
郑裕彤念中学的时候,战火连年使得他不得不放弃学业,全家从广东逃到了澳门去谋生。家境贫苦的郑裕彤15岁就进入周大福打杂。凭借头脑聪颖、勤恳能干,他只用3年就从端尿盆、洗厕所的伙计晋升为柜台主管,并于同年娶了周至元的女儿周翠英,入赘周大福。
1946年,香港皇后大道中148号,周大福金行开张。21岁的郑裕彤揣着2万元现金以及24两黄金,开了周大福在香港的旗舰店。又过了10年,周至元将黄金产品生产一并交由郑裕彤打理,周大福也正式进入了郑裕彤时代。
从赔钱卖黄金到疯狂开店
上世纪40年代,在香港做金饰品的业主很多,要在激烈的市场里站住脚非常困难。郑裕彤用的方法,就是今天的一句流行语——细节决定成败。
当时一般金铺的黄金成色都是99%,即九九金,为了在竞争中取胜,郑裕彤决定首创推出四条九(即含金量99.99%)足金,较三条九金(即99.9%)含金量更高。这个方法虽然立即使得顾客盈门,可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每卖出一两金,都要亏几十元,很多人都反对这么做。但郑裕彤认为这时候挂牌子比赚银子重要,其中差价的几十万元权当做了广告,而买家的口碑是金铺这个行当千金难换的。
短短两年,四条九金就口口相传,赢得了可观的市场占有率。郑裕彤一鼓作气,在1960年将珠宝行改成“周大福珠宝金行有限公司”,成为香港金饰珠宝业最早的有限公司。
组建公司后,郑裕彤将一部分股份派分给公司元老,将公司的效益和职工的利益直接挂钩。在股权激励的效用下,当年公司的盈利就达到了500万港元。这种“人情味”也成了周大福的企业文化,迄今为止,周大福从来没炒过人。
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女人们已经开始关注钻石,郑裕彤也开始关注钻石后面的事。当年唯一拥有De Beers(戴比尔斯)钻石入口牌照的就只有廖桂昌,其他人无法经营。为了取得这张牌照,郑裕彤索性在1964年到南非买下一间有De Beers牌照的公司,此后又购得了多张De Beers牌照。
1973年,周大福已经成了香港最大的钻石商,从此周大福黄金、钻石 “通吃”,高峰期更包揽了全港钻石入口量的三成,郑裕彤成了港岛著名的“珠宝大王”。
香港的市场毕竟比较小,1988年,周大福开始试水中国内地。在郑裕彤看来,每50万人口就可以开一家分店。也就是说,中国13亿人口,保守估计可以支撑2600家店。
“这可是一个不能松懈的过程,要知道,培养2000多个店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周大福珠宝董事、中国区总经理陈世昌说。
瞄准这个目标,到2011年,周大福已经开了1506家店,其中内地有1417家。但这个数字显然没有让郑裕彤满意,因为内地一半以上的城市,还没有周大福的零售店。
周大福的招股说明书显示,2016年在大中华地区的零售销售点将超过2000家,这意味着每年周大福都将会增加200家店面。
要想开店快,就得有钱;要想有钱,就得上市。
2010年开始,周大福一边把加盟店的比例从20%上调到35%,一边开始了大手笔的资本市场运作。
“鲨胆彤”贱卖周大福?
其实,这些年周大福从未停止借助资本市场跑马圈地的脚步。
2008年10月10日,媒体报道称周大福将收购豪华腕表生产经销商宜进利(集团)有限公司的部分资产。2011年2月,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称,同意作价40亿港元向周大福出售所持上海四季酒店77%的股权和上海两处地块90%的权益。同年3月14日,中国平安保险表示计划作价194.5亿港元向香港大亨郑裕彤控股的周大福代理人有限公司出售3.44%的股权,以每股71.50港元的价格向周大福代理人有限公司发售2.72亿股新H股……
周大福的一笔笔资本买卖,使得郑裕彤被别人说成是“鲨胆彤”,是靠投机才做成大事的。郑裕彤却说:“投资与投机是有本质区别的,只有买空卖空才完全属于投机的做法。所以凡事不要过头,不要博尽。”
只不过之前周大福参与的资本投资,基本上都是“卖别人”,这次却是“卖自己”。作为郑裕彤家族中最赚钱的生意,周大福一直没有上市。
郑裕彤选择这个时机在周大福上市时再“投机”一把,也有其不得不快步急走的行业和市场背景。
中国珠宝首饰行业正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2011年的市场零售规模在2010年2500亿的基础上又实现了大幅度增长。行业人士估计,中国将在2020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珠宝消费市场。这样的环境下,企业不进则退。
更加重要的是,金价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历了20多年的低迷,终于迎来了久违的爆发性大牛市。从十几岁就开始做黄金买卖的郑裕彤,比任何人都理解这波大行情中蕴含着多少能量。
“鲨胆彤”在2011年的最后一个月,把周大福推上了香港证券交易所。
低买高卖的商界高手
周大福的上市吸引了众多的目光,也有不少人表示对其并不看好:黄金珠宝业并非朝阳行业,很难有爆发性增长。如果金价下跌,投资者就可能放弃黄金。
郑裕彤自然理解其中的道理。“所有行业的兴衰都是有周期性的,在低潮时购进,总不会错到哪里去。”这里郑裕彤说的是他的另一大产业——地产。
郑裕彤不仅擅长在金价最高的时候,让金铺上市,更擅长在市场低迷的时候,大笔投资。
上世纪60年代中期,香港受内地“文革”的影响发生动乱,许多富人都将土地、房产低价抛售,而当时具有眼光和魄力乘机收购的人,后来都成了超级富豪,郑裕彤就是其中一个,1968年,郑裕彤购置的地产最多。
在香港这个土地资源向来稀缺的城市,地产成为了这个弹丸之地最大的财富来源。
1970年,郑裕彤与何善衡、郭得胜等人成立了“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并占57%的股权做了大股东,全面向地产进军。1982年,在香港建成全世界超一流的豪华建筑——新世界中心。
上世纪90年代初,内地投资环境被许多外商质疑,但是新世界又出发了,“内地竞争不激烈,而且项目非常多——不仅仅是房地产,还有收费公路、基础设施和百货大楼。”如今,新世界集团旗下上市公司的市值也已超过110亿美元。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