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2年3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农科院副院长王海波
让农业生产“工业化”

郑 敏

  政协委员、河北省农科院副院长王海波

  随着我国农业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过多输出的现象成为常态,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针对“以后谁来种田、如何才能让懂技术的农民留在农村种田”的问题,引起众多代表委员的讨论。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农科院副院长王海波指出,要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基础下,淡化农业和工业差距,让农业生产“工业化”。

  “尽管近些年,国家增加了种田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但农民种地积极性还是不高,原因就在于种田的收益不如外出打工收益高。所以要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种田农民的收益,提高劳动力的效率和价值,而实现这些目标的基础条件就是,使劳动力创造出的产品更有价值。因此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大方向下,更重要的是加强产业创新,挖掘农产品的新价值,探索出农业生产新模式。”王海波表示。

  如何才能探索出农业生产新模式呢?王海波建议,方向之一是发展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当土地大量集中,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农业生产的工业化雏形也就实现了。由于农业规模化后对科技的要求更高,用科学的方法种田,农田的收益自然也会提高,等到农民看到了农田收益,就可以把种田本领高的农业科技能人留在农村。”方向之二则是可以根据当地农村特点发展特色农业或是挖掘农产品新价值、生产特色农产品。如王海波工作的河北省农科院就成立了药用植物研究中心,研究一些植物过去未被发现的药用价值。“或是发展特色农业,如有些地区可以探索将观光农业和粮食生产结合起来,发展高附加值农业。”王海波说。总而言之,就是传统农业和新型农业的相互配合,既要保证粮食安全,同时还要提高农业生产值,保障种田农民收益。不过他也表示,中国土地辽阔,各地情况差别较大,简单的几种模式很难完全符合各地需要,“我们也只能是给出几个大略的方向性判断,更多的模式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此外,在如何让农民增产的同时实现增收问题上,王海波建议提高农民的信息化程度,他还提到更深层次的考量——加强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他认为,目前全国各地出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统一品牌、统一购销的方式就值得大力提倡。同时,他提出要想更好更快地实现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在实际操作中就要加强对农村管理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培养懂农业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