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2年3月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龙头带动 转型升级


  发展举措:

  大力推进项目建设

  推进流通产业化发展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着力推动联合发展

  五年业绩: 

  目前,浙江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开展连锁经营和配送业务的企业达到233家,各类商品批发市场94家,建成商品配送中心388个,经营网点2.8万个,连锁经营额由2006年的117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近400亿元。充分发挥农资供应和调控的主渠道作用,农资市场占有率稳定在70%左右,62个市、县供销合作社承担农资储备任务,总储备量45万吨。建成再生资源集散市场10个,加工园区(分拣中心)20个,再生资源销售额占到全省的30%。全系统拥有法人资格、独立核算的社有企业1273家,吸纳就业9万余人。其中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企业177家,13家企业进入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百强。省兴合集团保持强劲发展势头,2011年实现总经营收入542.8亿元、利润14.2亿元,连续11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

  社有企业的快速发展一直是浙江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的一大亮点。2012年浙江省社对企业发展工作提出实施“强企工程”,并把这作为当前形势下加快供销合作事业发展的重要决策部署。

  规模扩张与优势集聚并举

  近年来,浙江省供销合作社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积极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加快产业布局的调整步伐,加大了市场开拓力度,使核心板块和主营业务逐步走上了做大做强之路。

  以浙江省社兴合集团为例,其化肥、钢材、塑化、煤炭和汽车等骨干业务按照“上握资源、中联物流、下建网络”的一体化发展思路,不断加大经营设施投入,健全经营服务体系,提高经营能力,近几年在经营规模上都有新突破。集团近年来新设立的成员企业中,之豇种业公司通过并购成都中科种业、与浙大合作开展种子研发、投资建设庆元高山蔬菜基地等方式,巩固发展了种子、粮油、农产品三大业务;新田园公司虽初创仅一年,通过公司经营团队的艰苦拼搏,克服了种种困难,初步拉开业务框架,在产品、市场、品牌、业务架构、管理体系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农产品经营额突破1亿元,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进城、加强供销社为农服务、对接城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巩固提升传统业务的同时,浙江省供销合作社系统企业普遍涉足内外贸易、加工制造、金融投资、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正逐步推动传统贸易向现代流通、产业经营向产融结合的提升,并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合作、并购、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多种方式,实现资本扩张与优势集聚,培育壮大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

  计划到2016年,浙江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年经营规模在50亿元以上的企业预计将达到15家,10-50亿元企业35家。

  重点项目构筑新竞争优势

  围绕主营业务和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浙江省供销合作社系统近年来突出抓好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力强、市场优势明显的大项目,使项目建设起到了战略“布局”的作用,形成了区域的“块状经济”,从而带动了整个系统的发展。

  例如,衢州市社计划在市综合物流园区建设集物流、仓储、销售、加工、办公、技术交流、会展配套等为一体,覆盖全市、连接周边四省、辐射全国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心,占地1300余亩,总投资25.7亿元。这些项目按照高起点、高标准要求,项目建设的过程也是供销合作社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过程,对加大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战略新兴产业的拓展有着很好的支持作用。可以说,项目建立提升了产业层次,增强了发展后劲。

  当前,浙江省社已开始强化对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按照规划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健全省、市、县3级项目库,同时加强规划、人员、资金、管理等方面的组织调度,确保项目建设高效推进。预计到2016年,全系统完成项目投资总额将达300亿元,其中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56个。

  加快转型升级 扩大发展领域

  在抓好为农服务的基础上,浙江省供销合作社系统不断开拓业务新领域,尤其是主动对接浙江省的“三大国家战略”和“四大平台”建设,积极向海洋经济、生产性服务业、新能源新材料、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拓展。

  以海洋渔业为例,该项产业是当地供销合作社的传统产业,浙江也是国内最大的渔业生产加工基地之一,在浙江省农业“两区”建设和海洋经济有关提升发展现代海洋渔业的规划中,浙江省社正在研究如何进一步放大传统优势和发展空间,成为渔业产业化经营的带动力量。当前,他们正抓住市场这一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枢纽与核心,加快推进台州农产品集配中心建设,研究参与舟山、温州等地新办水产品、农产品交易市场,探索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等。

  当前,全系统立足商贸流通主业,发展与上下游产业的紧密合作,推动主营业务全产业链发展,正逐步形成对资源基地、产品加工、物流配送、终端销售等环节的覆盖。系统多数企业都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以扩大经营规模、做大市场空间为战略着眼点,加强与国内外优势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联合合作,到省外投资办厂、并购企业、建设经营网络、吸纳人才和各类资源,构筑起更加创新开放的发展格局。

  深化体制改革 激发企业活力

  按照有利于长远发展、有利于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提升为农服务能力的原则,浙江省供销合作社近年来开始了新一轮的社企关系理顺,完善以产权为核心的企业管理体制,发展参股、相对控股等多种合作形式,对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权责进一步规范,形成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工作机制。

  全系统坚持市场化的导向,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各项制度。高度重视加强风险管控,加强对经济形势和经营环境的分析判断,健全内部管理和风险监测防控机制,探索推行全面预算管理,防范因管理疏漏和经营失误而引发重大损失。支持企业参与资本市场,积极推进上市,提高综合利用证券、信托、票据、资金池、股权投资、创业基金等多种投融资工具的能力。

  社有企业需要提升四种能力

  浙江省供销合作社主任 马柏伟

  2012年,浙江省供销合作社提出实施社有企业“强企工程”,这是当前形势下加快供销合作事业发展的重要决策部署。社有企业是为农服务的重要依托,“强企工程”是社有企业建设的载体与抓手。未来几年,我们要通过“强企业工程”重点提升社有企业以下4种能力:

  一是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要通过实施一体化战略,改变传统的中间商、贸易商的经营格局,走出一条流通产业化新路子。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推进器”作用,加强工业企业和流通设施的技术改造,不断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以对冲商务成本高企带来的盈利能力下降。要着力推进经营流程改革、商业模式创新和战略协同、整体运营,形成综合成本控制、精细管理等方面的竞争新优势。要进一步构筑强大的发展平台,包括工业平台、物流平台、基地平台、投资平台,以及依托集团企业与制度优势形成的业务发展平台,摆脱我们一些业务始终原地打转、发展不快的问题。

  二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加快寻找、培育、形成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力量,是企业“十二五”转型发展的关键,也是一场没有退路的选择。要顺应资本化、金融化的发展进程,推进产融结合,加快打造上市平台,坚持走“主业+基金”的发展路子,探索“供应链+金融”运作新模式,综合运用现代金融工具和分析手段促进风险管理,采取重组并购、参股控股等方式,推进低成本高效益的扩张。要开辟业务新领域,特别是善于在主业产业链上找机会,扩大经营品类和范围,重视对农业、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农村金融服务和战略新兴产业的研究,选准切入点,把握好投资的强度和节奏。要深刻把握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前景,特别是对传统商业的冲击和影响,探索新型商业模式,重点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实体+网络”的经营服务新方式。

  三是增强抗风险能力。当前,企业经营的突发性和系统性风险加大,将对我们的业务安全、资金安全甚至企业安全带来新挑战新考验,必须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健全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严格把好事前的决策关、事中的执行关和事后的处置关;要合理确定财务能力可承受的发展边界,严格控制超出财务承受能力的行为,兼顾好规模、速度与效益、质量、风险的平衡;要以资金管理为重点,进一步加强3项资金和现金流管理,提高资源调配和运营执行效率,确保经济健康运行、企业良性发展。

  四是提升文化软实力。企业发展十年靠经营、百年靠文化。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企业改革发展的推进,我们要更加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从使命、愿景、理念等精神层面,从行为模式、工作准则等经营行为层面,从形象、标识、办公环境等物质层面,深化对企业文化的实践和思考,并在总结提炼现有企业文化因子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制定完善面向新时期、以实践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的价值理念和文化体系,这种价值观和文化必须是同我们的服务“三农”理念、社有企业特点和现代企业精神融为一体的。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于璐娜采写 图片由胡大为摄)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