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2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土火交融 润釉靓影
——访北京董陶窑陶瓷制作技术研究所所长董宁
冯斯正

  正在制作车间检验产品的董宁总经理。
  琳琅满目的茶具产品。

  说起董陶窑,留给笔者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出乎意料。怎料到在车驰尘扬、喧闹嘈杂的满眼是土黄色与青灰色的公司外环境中,踏进一道灰墙,推开一扇红门,尽收眼底的会是那样一个别致清静、古韵满院的二层四合院?走进厢房,谁又想到那满屋陈列的精美瓷器上,借着橘色灯光,竟映出了醇厚的景德镇手艺和艺术家们妙作的风采?坐在罗圈椅上,我环顾摆置四壁的各类瓷制茶器,品着浓浓梅子香的生普,进入了这个惊喜接连不断的世界。

  从最底层做起

  循着董先生的口音,我便猜说他是福建人。董先生点头称是,说他是闽北人,以前做茶叶生意,后来逐渐发现好茶一定要配美器,于是在1999年来到了北京,做起了茶具生意。说到此,董先生特别强调地说了一句“要当领导就得精通每一个步骤”。他讲道,只有自己明白了每一个制作流程,才能对员工和产品提出要求,做出适当的举动调动大家的工作热情,并且为未来公司的发展进行合理的计划,否则只会耽误了公司和员工的前程。

  “这一点真的非常重要,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最开始做茶器是从最基层的销售入行的,正因如此,我才知道制作一个高质量的瓷杯是多么的不易。从制作胎型,往器身上刻字雕画,上彩釉,然后高温煅烧,每一步都注入了巨大的精力。所以等到了自己开店请别人当工时,也就格外地能体会员工的不易,更关键的是,能够把握大方向从而引导大家。我觉得作为老板来说,在任何一个行业中,这一点都是指导方针里的核心哪。”

  一座双向桥梁

  几杯茶饮尽,董先生提议带我去看一下董陶窑茶器的制作车间和艺术家工作室。坦言,这艺术家工作室还真想瞧瞧!怀揣着好奇逛下来整个二层的所有房间,令人不得不赞这个传统书画与陶瓷艺术结合的小展馆!董先生说,他最初建造这个四合院,就是为了给艺术家们留出一个创造艺术的天地。

  “那么是什么促成了您这个想法呢?”我不禁问道。“你没发现这是一个双向舞台吗?”董先生解释,对于那些艺术家来说,在纸上作画习字是太平常的事儿了,但是若把笔放在瓷质茶器或摆瓶上,不用墨而用青花料代替创作,那便完全是另一种全新的感觉,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他们在绘制的同时,还了解到了陶瓷的知识,积累了在瓷器上用另类手法创作的心得,还获得了快乐。董陶窑创作团队的师傅们都来自景德镇,绘制出的字画虽都好看,但是临摹终究会不可避免地缺少灵气、韵味,而这些艺术家刚好能给师傅们授课,教给他们如何把生机和精神融汇到作品中,如此一来,就可以有效地提高产品的审美质量,做出更精良的器具。

  走在后方的我看着这些古情雅韵的艺术结合品,倒是认为这不仅仅是给两种艺术门类一个不寻常的展示方式,更是给了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求变创新的机会啊。

  茶器里的艺术

  了解到了这些,我也便知晓了原来董陶窑并不是把眼光单纯地放在做器具上,而更多地是放在做艺术品上,是用着做艺术品的心情去赋予手中胚泥生命。的确,本着定位高端的董陶窑的每一件产品都有着独特引人的个性和内涵,而这也正是其产品的最大特色,其中细腻柔润和回归传统就是最好的“证据”。

  据笔者观察,董陶窑的茶器,大到装纯净水的大茶缸,小到喝茶的品茗杯,每一件都是精心烧制的瓷器。图案画得温柔委婉,灵动自然,或人或物,有山有水,栩栩如生之余让你感慨这其中的魅力;器具上的颜色釉也烧得细腻匀整,正是经历过严格的高温煅烧,才出现了流光水滑、色纯纹正的效果,像粉青、影青、钧红、翠绿、茶叶沫绿等,若能再让一杯清澈的茶汤荡漾其中,实在妙不可言!还有这些茶器的外形,听董先生介绍,大多汲取灵感于古代器皿。比如那三足茶杯,就是从旧时人们饮酒用的三足鼎联想而来的,但是磨去细尖的足跟代之以圆滑的接触点,使用起来更方便;还有一款形态略大的大茶杯,外貌酷似昔日摆在宫里的太平缸,用这种茶杯喝口味霸气威凛的黑茶、岩茶所带来的感觉是小口杯远远比不上的。

  杯中望出包容

  聊到最后,董先生说他希望以后有机会的话,就在公司的旁边建一家陶瓷收藏馆。他十分恳切地讲道,陶瓷是一门艺术,是需要大家关注并保护起来的文化资源。董先生认为董陶窑以后的制作范围会从茶器到所有的瓷质艺术品上,要把陶瓷的全部都包纳起来。“看来您是真的热爱陶瓷 啊!”我感叹道。“的确,那是因为它的包容性很强,尤其是体现在茶器中。你看,紫砂壶是一个人的杰作,而瓷质茶具却是集体的功劳,制作的每一步都融进一个人汗水;再看杯上的图案,有画有字,有传统花纹,有名师佳作;最后就是这杯茶,你喝的是另一个世界,不只是茶水。所以说,我能不爱它吗?”听过这番话,我也不禁感慨这小小的物件里竟有如此之多的内涵。

  走到院子中间,我看着楼上制壶师傅的身影,听着车间里烧窑的风机声,深吸一口气,满口都是梅子味的生普香,整个心都装在了瓷杯中……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